【海归者说】留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
(2016-01-13 14:57:58)分类: 我的新书 |
我是 77级的大学生,1982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国家对外经贸部工作,担任国际经济合作官员,负责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的工作。当时在工作中,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比较欠缺或者说滞后,内心涌动着想看看外面世界、想出去学习的渴望。而且我发现很多对国家有贡献的历史人物和前辈都有留学经历,感觉多一种语言,多一种文化可能对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有好处。
那个年代要出去留学并非易事,当时,我一个月的收入只有 56元人民币,要想出国只能靠争取奖学金。我一直在为此做着准备,考托福,练口语,在工作中保持英文水平,晚上下班还苦读英文原著。我很幸运,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争取到了海外一个留学奖学金的邀请,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国际大学”梦,成为最早一批赴加拿大攻读MBA的中国大陆留学生。
当时,去北美一天就一个航班,还不能直飞,每次都要先从北京飞到上海,换飞机加油再飞到旧金山,再加油飞到纽约,再加油飞到多伦多。一次航程要转五六次机。虽然条件艰苦,但留学确实带给我很多有益的变化,开阔了我的眼界。
出国后,冲击扑面而来。那时,国内没有超市,没有高速公路,更不用提私人汽车之类的了。国外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机场的商店里摆着琳琅满目的画报、杂志、刊物,超市里面也是应有尽有,高速公路十几个车道并行,确实让人很震撼。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还处在物资比较匮乏的时期。现在,留学生再出去,可能就没有这种物资方面的冲击了。
当时,感受比较深刻的还有一点:中国与国外在管理上的差距。国内,好像什么时候都有个依靠,街道、单位、领导都能成为依靠,而国外都没有,都是独立的,每个人都是自主的,什么都要靠自己。这一点对中国一代代留学生的锻炼是非常大的。在国外,他们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国外学术的训练,体验了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的熏陶,带回来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和技术,使他们回来后能真正地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教育方式上,国外与国内也有很大的不同,这恰恰是留学生最难适应,却又必须要适应的。国外的 MBA学习特别推崇分析能力和独特观点,上课需要有独立见解的发言才能有分数。于是,我强迫自己每天读海量的书籍,反复研究经典案例,系统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注重观点的新颖性,很快就适应了国外的超负荷学习。
留学不只是要学习知识,更要深入了解留学国的文化和社会。我一直奉行:留学生尽量不要去洗盘子,而要去做一些能写在简历上的工作。即使有时候,这些工作的报酬很低,但这些经历本身就是更有价值的财富。因为不想浪费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和任何一点时间,我尽量去找能写进简历的实习机会。
我在加拿大 500强企业的相关书籍中翻看 CEO简历,曾直接给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一位曾在日本、香港等亚洲地区有过任职经历的高级副总裁写了求职信,并成功拿到该银行的实习机会。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我的第二份实习也是主动争取来的。我向加拿大城市联合会会长自荐,获得了参与接待以李岚清为团长的中国市长代表团的机会,一个月时间陪同他们走遍了加拿大的东南西北,对加拿大现代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对西方社会的运转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我还在读博士期间去日本待了一段时间,为一些日本大公司做国际管理咨询和培训。
这些经历,都为我毕业以后进入跨国公司积累了丰厚的资本。
本文作者王辉耀,文章选自《海归者说-我们的中国时代》,主编:王辉耀/苗绿,中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