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猎头 |
全国布局
七年磨一剑。2002年《北京市鼓励设立中外合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暂行办法》实施后,光辉国际成为第一个取得“合法身份”的外国猎头公司,其北京代表处升格为北京分公司
。之后,光辉国际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全中国的布局:2003年,牵手上海人才成立上海光辉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2005年,将亚太办公室搬到上海。2007年,成立广州办事处……被誉为“企业领袖孵化器”的海德思哲,同样不甘示弱,继设立上海办事处后,2002年,海德思哲与北京恒先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成立合资公司,2006年,又在重庆成立了第三个办事处。
2002年,罗盛咨询在上海花园饭店设立了办事处。2006年,罗盛咨询北京分公司成立。2007年,罗盛(上海)人才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入驻上海浦东陆家嘴白金商圈。
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在政策、人才、经济、科技、交通等各方面都占有优势,因此成为世界500强等跨国企业的聚集区,也成为国际顶尖猎头的首选地。根据国际高级人才咨询协会2014年网站资料显示,国际顶尖猎头的办公地点主要集中于上海、北京和广州,占比分别为47%、32%和12%。
当然,国际猎头并没有止步于一线城市,武汉、重庆、成都……均是他们的攻略目标。以重庆为例,笔者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发现,国内的数十家猎头公司和多家跨国猎头公司进驻重庆,其中就包括海德思哲、宝鼎国际、海仕国际咨询有限公司(Montesea
International)、万宝盛华、香港人合国际管理顾问有限公司(MRI
Worldwide)、科锐国际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国内外著名企业。
为什么会选择重庆呢?海德思哲CEO,Steve Mullinjer
给出的答案是,选择重庆主要是基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许多跨国企业将重庆视为立足中国西部的门户,因此重庆对海德思哲的许多客户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事实的确如此,截至2013年1月,世界500强企业中超过225家落户重庆,超过成都的207家,数量居中西部第一位。此外,重庆市还积极探索与国际化接轨的人才引进机制,如2013年成立了重庆市人力资源中心,并与多家猎头公司进行合作,实施海内外猎头行动。正是在诸多积极因素的作用下,猎头公司才纷纷选择重庆,从而也进一步促进了重庆猎头产业的发展。
蜂拥而至
随着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对外资的谨慎放开,等候多时的外资人力资源巨头们蜂拥而至,开始了在中国的觅食之旅。
长期潜伏的国际猎头们为开拓中国市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光辉国际、海德思哲等往往以合资公司的形式开展业务;对于绝大多数的外资人力资源公司而言,他们可能准备的就没有那么充分,那么他们是如何快速进入市场,抢占有利位置的呢?答案就是通过直接收购实力比较强大的国内猎头公司股权迅速占领市场,打造品牌优势。
2002年5月,通过收购中国人才热线40%的股权,亚太区最大的招聘网站Jobs
DB的企业客户扩充到10万家以上,高级人才库的储备量也超过了200万名。时隔不到半年,美国猎头公司MRI通过收购BriTay人力资源顾问管理服务公司,挺进国内市场。BriTay已进入中国市场多年,擅长为计划到中国内地拓展业务的公司提供咨询以及人力资源服务。收购完成后,MRI犹如并入了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网络。无独有偶,2006年,英国Hays通过收购St.George’s
Harvey Nash抢占市场,后者在中国已经开展了约9年的高端人才招聘工作。
2006年,历时将近一年的谈判,荷兰任仕达(randstad)控股集团终于如愿加盟上海人才有限公司,成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47%。任仕达通过借助上海人才的渠道和品牌登堂入室,成为第一家能够在国内从事派遣业务的外资机构。
此外,澳大利亚在线招聘巨头Seek
Ltd.(SEK.AU)、美国网络猎头公司Monster、日本招聘巨头Recruit公司分别通过收购中国网络招聘三巨头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及前程无忧的股权快速布局中国。
截止到2006年,美国、日本和荷兰等国家最大的人才招聘公司都采用收购参股的形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巨大的中国人才市场不但吸引了光辉国际、史宾沙、海德思哲等国际著名猎头公司,也同样诱惑着中小国际猎头纷纷跟进。2004年11月,在浙江温州举行的中国首届民营企业国际人才智力交流大会上,就出现了30多家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中小型国际猎头的身影,他们纷纷自我推销,希望分的中国市场的一杯羹。如来自加拿大温哥华的
Topgun Recruiting 公司
就非常活跃,该猎头公司还曾多次出现在浙江投资会、浙江贸易洽谈会等,并且2003年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签署了合作协议 。
本文节选于《国际猎头与人才战争》.王辉耀 苗绿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6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