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与留学 |
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很重视多种才能的均衡发展。《周礼地官保氏》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孔子授徒,亦很重视学生对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能力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改变,社会对个人能力的要求也起了变化。今天,很少教师、父母要求学生子女掌握六艺,而六艺再也不是机构选贤任能的标准了。虽然如此,六艺背后的精神,也就是通才或多元能力发展的精神,却没有被时代淘汰。反之,近年的调查研究,不断指出多元才能对个人成就的重要性。
俗谚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要把事情办得妥当,便要先使工具精良。不同的能力,就像不同的器具,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达成生活的目标。能够达成自己的生活目标,便有成就感。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对成就有不同的见解。在美国,以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开创自己的事业,且有出众的表现,是一项很大的成就。在中国,能建立社会认可的功绩,才算是最终的成就。甚至还有人认为能光耀门楣,庇荫家人,才算成就。对个人来说,有些人立志在商场上名成利就,有些人立志改革社会,有些人志在匡扶弱小,有些人则希望建立一个温暖的家庭。不论生活的目标是什么,在不侵犯别人的权益的前提下,这些目标都是值得追求的。不管社会文化如何界定成就的意义,能够掌握多元才能的要素,使自己成为一名通才,那么成功的机会也越大。
早在20年代初,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便注意到智商以外,社交能力也是决定成就的主要才能。
在1959年,Guilford指出智能是一种利用资料来解答问题的能力。
到1983年,Howard Gardner利用统计方法,分辨出音乐、语言、数学等多种不同能力,为多元才能观奠下了基石。可是Gardner的观点一直没有受到公众注意。
直至1995年,Daniel Goleman出版了《情绪智商》一书,指出运用和调节情绪对成就的重要性,把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智商以外的能力。Goleman以简洁的文字向公众介绍抽象的心理学知识,其功不可没。可是,为了迎合大众,将不同的能力统称为“情绪智商”,令人觉得除了智商外,便只有情绪智商。Coleman此书的成功,驱使其他作者纷纷以学术词汇包装一些有关个人成长的老生常谈,令情绪智商的概念,变成市井心理学中的滥调。
耶鲁大学的Robert Steinberg综合多年对能力与成就关系的研究结果,于1996年出版了《成功智能》一书,指出智商对成就只有微小的影响,真正影响成就的能力是分析力、务实才能和创造力。翌年,Howard Gardner撰写的《多元智能》一书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一纸风行。自此,多元才能观也渐渐为大众接纳。
总之,智商、智力、智能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个概念。智商是一个基础,一般而言,它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改变的。大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开发智力,提升智能,通过锻炼和实践,培养多元化的才能,从而为成功铺平道路。由此看来,当今的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分析力、务实力和创造力,这是今天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多元化人才所应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