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伯克利大学全球人才流动循环硅谷趋势 |
分类: 人才战略 |
在伯克利大学访问参观时,伯克利大学校长Robert Birgeneau 给我们谈到了全球的人才流动。Birgeneau校长其实也是一个加拿大人,如今流动到美国还但了加州伯克利大学校长。他的前任中还包括华人田长霖先生,从台湾来,也在加州作了七年的校长,后来又流动到香港当大学校长。
加州伯克利大学校园
伯克利大学信息学院Saxenian 院长是全美研究硅谷创业最著名的学者之一。我以前看过她研究的好几部著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以硅谷研究为例,提出的全球的人才流动现象已从最早的人才流失,到后来的人才回归,到目前的人才全球循环和流动(Brian Circulation)。例如美国硅谷重要的人才资源来自中国和印度,但这些人后来又回到了中国和印度创业,现在又和美国保持密切联系;同样在美国的来自国外的人才,也和祖国保持密切联系和走动,形成当今的人才流动趋势。像我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在硅谷做出不俗成绩的陈宏、朱敏和邓峰等,都从中国到硅谷,有从硅谷回到中国,但又经常穿梭两地流动频繁。
我所认识的很多人中,都是这样的在双边流动中保持创业或研究的基地,发挥两种资源、两种文化和两种网络的优势,成为各自领域里的佼佼者。我又拿欧美同学会商会和2005委员会的理事举例,如央视年度经济人物获奖者邓中翰就是在伯克利大学拿了好几个学位后出来创业,创业成功后又回国创业,创办了中星微电子公司,填补了好几项中国在芯片领域制造的空白。另一位是钱颖一,我1986年在哈佛大学参加留美经济学会年会时,他已在哈佛做博士,后来他来到伯克利大学当经济学教授,研究领域成绩显著,现在又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院长。他们俩都是人才流动循环的好例子。
和伯克利校友邓中翰在湾区合影
在伯克利,著名的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Steve Chu给我们介绍了他领导的研究所中有十几位诺贝尔获奖者他那里做研究工作。在伯克利大学的访问中,我还碰到了伯克利大学新任东亚研究所的所长叶文心,她创下了两个第一。东亚研究所成立40年来第一位亚裔和第一位女性掌门人。可见华人越来越受到重视。
伯克利重视学生与老师的创造能力与批判思维,重视平等。例如1990年,加州大学董事会正式任命田长霖为伯克利大学的第7任校长,成为全美第一位华人校长。这位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台湾拿着几百美元来美求学,备受种族歧视依然成为著名物理学家的大学校长,在1997年期满离职时,克林顿总统的来信是如此评价的:无论是个人或是国家的未来,均依赖教育的品质而定。我们要让每一个人成功,必须提供教育的途径,在这个全国努力的重要目标中,你无疑是一名领袖。
全球人才流动和循环,无论是企业界还是学界,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