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赢在中国与创业谈(下)

(2006-07-06 16:27:06)
 雅虎:您刚才说很多海归回来就在大城市,是不是他们觉得自己有优势,他回来之后就应该在大城市工作?
  王辉耀:对,比如他在美国回来之后他是不是能拿到美国的工资,这种对比不能绝对化。另外一个可能他要放下心态,不能只适合在北京、上海,但是同外另一方面他们也要看到,我们现在的二线城市发展非常的快,包括最近去的武汉,在武汉可能八千的海归,中部崛起这一块现在有很多的机会。所以我觉得不一定仅局限在北京、上海,如果仅局限在北京、上海的话,可能机会少一些。
  丁健:我觉得刚才从海归在自然而然的话,得有一个生活条件的适应过程,所以来的人呢,可能会对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地方相对来讲适应起来容易一些,那么可能到二线城市呢,一些设施啊、住房条件这些东西,可能不一定一下子适应,另外可能也有一些,特别是出去时间比较长的,有一些文化上的差异,像上海、北京这种基本上已经国际化的大都市,他会更加舒适一些,到了稍微边远一点呢,感觉上心里差距大一些。这个我觉得都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是返过来,谁克服的快,谁反而选择的就多,这也是一种能力问题。
  雅虎:您当时回国的时候有没有不适应?
  丁健:有,刚下飞机的时候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一大堆出租司机强行拉客,当时真的觉得强买强卖的感觉,在国外没有体验过,但是后来也习惯了,还有交通,出去6、7年回来之后,对于北京乱开车的感觉感触的不得了,吓得不的了。所以我觉得绝对不可能在中国开车,但是没到半年就自己开车上马路了,所以适应要看每个人了个,你要适应的快的话就快了。
  雅虎:您从来没有觉得那么难、那么烦,我还是回美国得了?
  丁健:没有,像我觉得在创业,像我们在美国创业,其实也是非常辛苦的,也是要做很多艰难的事情,只不过是艰难的方面不大一样。但是我觉得做创业本身,一定要做好这些准备,这不碰到问题,那个地方一定会碰到问题的,不可能谁创业都一帆风顺的,看看这些所谓的成功的公司,现在在那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哪一个是从一开始上来以后就非常的顺利?无论是搜狐、网易、亚信、阿里巴巴,哪一个公司在走的过程里面,都是经过相当一段艰难的时候,不管是各个方面,所以大家要在这个方面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雅虎:王先生您是欧美同学会的副会长,在您那有没有一些数字的统计?比如现在有多少海归有多少百分比愿意回国?就是出去学习的后来愿意回来的?
  王辉耀:因为我去年出了本书叫《海归时代》,我做了一些研究,从目前来讲,我们出去的人数是90多万人,回来的人大概有30万、40万,因为中间有很大一批人是两边跑,还有回来的人呢,统计是根据各个使馆提供的数据,很多留学生回来不一定到使馆,但是出去的数据是很准确的,因为各个国家的签证。那么根据商会的比例来讲,我们商会大概2千人,2千人相当一部分是创业的,大概占10%,还有一部分从事跨国公司的比例比较多,还有一部分就是回来,比如在一些中小公司,比如创业园区,或者自己参与其他的工作,但是很多都是在高科技,和其他的领域。比如去年大概有50位回国的海归精英做了一些分析,我归纳了一些他们的创业成功,基本上具有5个特点,一个是他们具有高学历,他们读过MBA、硕士甚至是博士,这个非常重要。那么第二个特点,他们都在国外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就是在国外创业,或者是在国外的跨国公司工作。第三个方面,他们都是集中在高科技,和高新技术、IT、互联网和咨询第三产业,在这个里面创业的海归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成功。那么第四个中西合璧,他们创作的东西在中国有来往,第五个方面,他们都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我没有发现哪个海归是一个人单独创业的,包括亚信,包括UT斯达康,或者搜狐这些企业,那么这些企业往往比较容易成功,也做了这些方面的分析。
  雅虎:那如果在外面,他的工作非常的好,待遇也非常的好,为什么还愿意回来呢?王辉耀:刚才我也提到,刚才丁健也讲,外面有玻璃天花板的问题,你在外面再好,也是客居他乡,中国文化的烙印很深,起码在中国长大20岁左右,受过中国教育以后,再出去的人,他们确实有一个怎么样把他们前20年的优势,跟后面的海外10年、8年的经历结合起来的问题。那么中国又在大幅度的发展,那么如果他们从海外能够回到国内,把优势发挥起来,就非常的好,甚至放弃国外一些优秀的条件,他可能一个是重在回来参与,另外一个搞好的之后不亚于在国外,还有一个就是创造历史。美国都理的很顺了,你能改变一些事情的机会不多,你可能就是一个重塑的螺丝钉,按照如果你搞的好,包括像亚信这样,所以作用不太一样。包括互联网,是海归相当集中的领域,像风险投资,左右的VC绝大部分都是海归。一个是创造历史,像“赢在中国”就是创造历史。
  丁健:返过来讲,可能有一些人不理解,有些人做的非常成功的,年薪也很高,生活非常的舒适,一些人也还在考虑回来,上次我见到一个朋友,在世界银行,拿着六位数的高薪,就想回来创业,我说为什么?他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词“安乐死”,我说为什么叫安乐死?就是生活很安乐,然后等死。他什么都可以看得到,他觉得这种生活是不想要的生活。
  雅虎:没有挑战性。
  丁健:对,咱们可能叫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但是每个人就是这样,当你给他安逸的生活,他反而不甘心了,他反而要想做一些事情改变自己的生活。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这落地归根的情节,在中国文化里面还是很强的东西,你去也去不掉,这么多华侨,不是我们这一代人这样,是多少代的人。
  雅虎:这个情节可能你出国之前并不显得那么明显,一旦你出国之后,这种家乡的情节非常的强烈,然后有一种特别想回来的冲动。
  丁健:另外我觉得咱们说的难听一点,可能这个民族有他自己的一种优越感,有他的优越感呢,并不是特别的看得上别的民族的文化,在有的时候。所以他对于自己在别的文化里面去,又不是特别看得上,又发挥不出作用来,反而感受上是一种自己比较产生怀才不遇,越有能力的人,越容易产生这种感觉。我觉得这种概率比较大,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的,所以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可能更加容易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来,这可能也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王辉耀:我觉得还有一种,发现原来可能出去无所谓,向往一个好的生活,但是出去一段时间你发现,其实很多事情中国可以做的比这更好,中国可以改进,中国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发展的更全面,就是我们还有很多东西实际上不是我们不能做,反而激发了你那种真的要回国干一些事,改变这些情况。可能发现了中国的一些弱势,但是这些弱势是可以改变的,往往这种民族情节,或者中华文化的情节,确实在这里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雅虎:我们有一个选手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他特别惊讶,他进入了108,我们这几天在北京有一些商战模拟,他特别的惊讶,他说中国发展的这么快,我挺好奇,他在美国生活的时候,了解中国的情况那么的困难吗?
  王辉耀:不是这样,在海外一旦进入一个环节之后,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很忙,首先电视看不到,那种就是隔穴挠痒的感觉,跟你回来亲眼见到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有些东西真的是回来要亲眼看一下,哪怕是留学生,特别是出国时间比较长的留学生,因为他们很忙,忙于生计,又找工作,他们无暇顾及。
  丁健:另外跟国外的高度专业化有关系,刚才那个螺丝钉那词,我们以前讲要做一个螺丝钉,美国的文化是这样的,他高度专业化,你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听上去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地方,但是实际上你的工作对你的要求就是把你自己的手头上的事做好,所以他的视野是非常窄的,信息量并不是你想象的这么大,虽然他到哪都可以看到,但是他未必有这样的精力、习惯去了解,所以很多时候媒体对这方面的报道未必很充分。所以他概念上的东西,和现实里面的东西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另外我觉得对“赢在中国”来讲,应该提出一个表扬的地方,其实你们这次做这个事情的层次相对来讲比较高,因为像这次做的沙盘推演,就是商战模拟,这套东西实际上在国外、在欧洲是多少年,也是非常高的培训,这种档次的培训的话,我相信不用说是一般的海归,就是念过MBA的海归也没有多少真正在这个上面经过这么强度训练的,所以当他们看到这些东西感到非常吃惊,感到国内的,你们这个节目的水平的话呢,我相信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因为当年我第一次做这个东西的时候也非常的吃惊,也在这里面学到非常多的东西,它的质量是非常高的。
  雅虎:这个网友对您比较了解。
  网友:我想问问丁总,作为基金董事总经理,对于一个新兴的投资,最主要看重这个公司的什么?
  丁健:几个方面,首先当然你的想法、整个的想法无论是从战略发展、长远角度,有没有吸引力。我们上次听到一个项目,就是因为他的项目的想法特别有独到之处,特别新颖,其实没有什么难的,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一个会下来我们就决定300万美金马上投进去,就是因为他的主意非常的好。第二个重要的因素是团队人在我们这里面看的是非常重要,尤其是我们的早期投资的,就是风险非常高,而且你开始的时候可能市场会发生大的变化,但是人是不会变的,所以你这个人能不能应付这个变化,当你的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当你的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当你的战略遇到阻力的时候能不能适应,能不能很快的学习,还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有没有,团队的考量是第二位的。第三位就是看你的专业能力,你的主意很好,但是你的背景是不是能够做出这件事情来,如果这个事情本身不是你最擅长的,其他人比你做的更好的话,可能你这也未必是更好的投资。当然还有一系列的,比如财务回报、价格等等,这些问题是作为基本的投资都必须要有的。
  雅虎:刚才二位都谈到,现在出国留学是越来越方便了,不像以前那么难了,那么目前也出现了一种情况,很多人很盲目,就是觉得我要出国,但是我学什么不太清楚,将来做什么也不太清楚,回国可以做什么也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待这种盲从性?
  丁健:其实不用说出国盲从,待在国内的人也未必不盲从啊?很多人不知道找什么工作,很多人不知道找这个工作为什么,我觉得这个很正常,大学毕业生开始的时候还是蒙蒙胧胧的,只不过他在这个过程里面要逐步的适应,要学、要了解,他从一开始什么都不明白,慢慢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盲目的只是一味的说出国比国内好,这不是应该的态度,但是有机会的话,出国走一走、看一看,不是一件坏事情,因为特别是现在,无论哪一个行业,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叫地球村、地球村的,一类是你没有任何感性的认识的话呢,我觉得还是会有遗憾的,我觉得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建议大家哪怕是出去旅游,都适当的出去走一走,对不同的文化接触都会有很大的感触。其实你看看自己的孩子,经常出去的和不出去的比较,谈吐和思维方式不一样。
  王辉耀:这两个方面原因,别的国家也有,但是别的国家相对来讲好一点,主要是跟我们的体制有关系,我们的漫坛子教育。中学生,国外怎么样设计你的职业生涯,你今后做什么,比如我们中学是不是开这个课,我们中学在应付高考,背政治考试题,我们体制上有一些原因造成的,还有一些原因,国外的中学生,对社会的实践非常重要,国外一年级暑假就要实习,中国现在开始这个过程了,但是是不是灌输到大学一年级,我觉得还没有。如果你在实习的过程中,你干了几个工作,你尝试了几个事之后,你觉得我可能适合干这个,适合作学术、营销、管理,往往这样的话更明确。比如MBA的招生一定要工作二年以前才招你。所以中国的教育要实践,和我们的体制有关系。所以我们要从中学就开始职业生涯,第二从中学,甚至从大学生一年级就要开始社会实践,就是去企业实习,哪怕你去麦当劳实习,也会感觉你是不是责任心很强的人,是不是适合做精细的事情,然后知道自己今后适合做什么,知道自己学什么。另外还有更多的社会其他的过来的人,更多的跟这些想出去的人,想走入社会的人有一些接触,这些要有配套出来。
  雅虎:还是要对自己的将来有一定的规划和目标。
  王辉耀:这个确实很重要,我觉得做规划比较早的人,我见过很多个案,做的比较早的人,这些人等到大学四年级的时候。
  丁健:成功的可能性大很多。
  王辉耀:对,如果你毕业才想做什么的话就很难。一个北大毕业的时候也是,到了四年级的时候才想是出国也好找工作也好,这个时候已经很迟了。
  雅虎:所以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就考研究生。
  丁健:另外是你的性格和能力的反应,其实你养成这种习惯,相当于死读书的人和会读书的人是不一样的,你是会设计自己人生的人,其实对和错是次要的。那天在北大讲,你们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犯错误,但是如果你有这个习惯,主动做一个决策,错了再改,这个时候命运不停的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比你被人家推好,大家做什么你也做什么,你的兴趣在哪里,你的目标是什么等等,我觉得这个东西的要求,可能每一个人不同的能力和对后面的影响非常大。
  雅虎:现在36里面还有3位海外选手,最后二位给我们的海外选手鼓鼓劲、加加油,给他们说几句祝福的话。
  丁健:其实我觉得虽然从海外回来,我倒觉得,首先要祝贺他们的是有这样的一个勇气,因为我们知道,他从海外回来参加这个事情,还是要付出很多的,这个首先应该祝贺他们这个,其实输赢反而次要,关键是参与这个过程里面非常重要。本身这个已经赢了,当然我们还是祝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来取得最好的成绩。
  王辉耀:无论海内海外重在参与,参与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像每个人进来以后,他过五关、斩六将,进到最后的阶段,也是一种成就。所以参与这个节目呢,我只是希望通过海外选手的参与,能够把“赢在中国”的信息带到海外,让更多的留学生都回来参与这个事,像刚才讲的,国内国外有这种差距,他有很多的机会,这样会鼓励更多的人来参与,同时带动了中国创业的文化和兴起。所以对于海外选手来讲,一定要发挥他们的优势,特别是发挥他们的视野和国际化的水准,同时他们能从本土选手里面学到很多的东西,这是相辅相成的事情。总的来说,这个节目是非常好的节目,无论海内海外,都希望他们成功。
  雅虎:非常感谢二位能够参加我们“赢在中国”的《赢家访谈》,再次感谢二位。
  丁健:谢谢。
  王辉耀: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