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的“达沃斯”,Milken Institute 全球论坛

(2006-04-28 11:02:17)
分类: 国际视野

200642426日,我在美国洛杉矶Beverly Hilton Hotel 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北美最大的论坛,即Milken Institute 全球论坛。国内知道这个论坛的人不多,不像瑞士的达沃斯论坛在国内这样知名。其实,Milken Institute全球论坛也久负盛名,可以与每年在欧洲瑞士举办的全球著名的“达沃斯”论坛媲美。它的时间虽没有达沃斯论坛历史悠久,但也是第9年举办这样大型的论坛年会。今年的论坛世界各地前来参会的人员达到了2500多人,前后三天,共设有100多个主会场和分会场,有破纪录380多位作为讲演代表在会上发言或参加讨论。参会的代表即有美国联邦政府的代表,美国州政府的州长,外国政府的代表,国际组织机构的官员,也有来自全球500强的CEO,各类企业界的代表,非赢利组织的代表,还有学术界的专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等,规模空前。今年年会的主题是: “ Expanding Opportunities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 拓展在全球市场的机会

 

Milken Institute是美国一家十分著名的思想库或智库(www.milkeninstitute.org),其创办人是Michael Milken,是美国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他拥有美国沃顿商学院MBA学位,早年从商,曾经很有争议,在1982年创办了Milken 家族基金会。他曾经患癌症,治愈后投入很多精力支持医疗研究。后来又创办了Milken Institute,将其打造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智库,其宗旨是为了帮助商界和公共政策及政府官员发现和实施各项有创新的建议,以改善美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共享繁荣。该组织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三个方面,即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 而它的活动主要包括提出各类能付诸实施的政策性的建议和意见,出版各类有关的研究报告和举办各种各样的论坛和研讨会。

 

   今年Milken Institute的年会内容十分广泛,这是该论坛的一大特点。我知道美国有很多各行各业的专业论坛,但像这样一个涉及专业和领域如此之广的论坛却为数不多。会期虽然只有三天,但却包括了几十个专题,如金融、地区发展、工商、医疗卫生、教育、传媒、环境、天气、太空等专题,不过论坛的设计很讲究,其中包括涉及如今最流行的话题:如美国经济走向还能保持领先吗?谁在培养明天后起之秀的业界领袖;博客公民新闻的兴起;企业界在地球变平之后如何竞争?医疗保健的未来?充裕石油时代结束:寻找替代能源投资的机会;全球风险,什么让你夜不能寐?金融创新与发现价值;全球金融市场与回报来自何处?美利坚合众共和国或美利坚分散共和国对商界意味着什么?市场和品牌融合的革命;恐怖主义对经济影响;教育和大学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如何保持美国在全球的竞争力?全球禽流感对经济的影响;全球房地产,泡沫何时破灭?新价值链:华尔街、好莱坞与硅谷的联系;知识产权与新视像革命;博客、移动装置、网络对传统教育的影响;21世纪的人力资源:如何缩小技能差距;等一系列广泛的话题。

 

不过,这次论坛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还是中国话题。关于中国的话题会议设有三个分会论坛,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其他的地区论坛包括印度一场,俄罗斯一场,欧盟一场等。有关中国的论坛包括:中国企业家的机遇与挑;中国的资本市场并购与合并的机会;中国和环境:增长的真正成本等。此外,在其他有关专题的讨论中,有关中国的话题随处可见。其中一个美国大投资公司的老总还在年会全体大会上呼吁,中国已经是全球新的增长点,不来中国就没有未来20年的机会!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一个来自全球2500人的论坛,来自中国的参会人员不超过10个,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网通田溯宁、新华信咨询公司的赵民、万盟投资公司的王巍、Tom公司的CEO等,出奇的少,与弥漫整个会场浓厚讨论中国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在电梯里碰见了一个来自俄罗斯的代表,他告诉我仅俄罗斯就有几十个人参会。由此我联想到今年在瑞士举办的达沃斯论坛,中国话题也很热,但中国只有30几个企业家参会,而印度却有300多个。实际上,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少有的机会。上千名企业家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来自美国四面八方,全部集中在一个地方,是一次非常难得交流和结交的机会,而中国却少有企业家参加,错过了很多的机会。这次我就发现,在论坛各种酒会和午餐会上,我随手就碰上好几个美国的公司想到中国来寻找投资和发展的机会。其中还有一个美国的猎头公司想在中国招聘百事可乐中国区高级主管,问我有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推荐。所以不是没有机会,而是看你会不会去寻找这样的机会。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来自中国的新华财经(Xinhua Finance)成为了大会的赞助商之一,并在现场有展位。来自湖南卫视的《财富》节目还在现场租用了一个访谈摄制现场,很好地利用了和各类嘉宾交流谈的机会,有很独到的眼光。

 

除了中国话题之外,让我很有意外的是论坛上还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话题,从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到成人技能教育等,特别是师资素质的培训。这次论坛上有专家发布了一个调查报告,认为美国学生今后的就业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家庭培养因素为48%,学校师资素质好坏因素为44%,学校班级人数多少的因素为8%。这次论坛上各种教育分论坛美国人都在讨论如何改善美国的教育和迎接未来的挑战。美国人在教育上已经是全世界领先的了,但他们意识到要保持美国经济竞争中的领先性,就必须要保持教育的领先性。还有一个有趣的话题是,大会在午餐会上做一个现场调查,询问什么是当今世界最紧迫的挑战,有人说是能源,有人说是环境,有人说是恐怖主义,有人说是民主等。结果大会宣布台上的四位诺贝尔获奖者一致认为最大的挑战是教育问题。因为教育问题解决了,其他所有问题都不难解决了。我认为美国有先见之明的人士在论坛上呼吁教育的重要性的确很有远见。相反,我认为中国也应该有急迫感,中国今后在全球竞争的地位取决于中国的教育。目前,我们大学生人数占我们人口不到5%,而美国却超过50%。中国应该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发展,而不是为美国提供大量的技术力量。我记得在这次一个有关教育的论坛上,一位美国大学校长也提到了中国,说美国每年毕业5万个学工程的毕业生,远满足不了美国的需求,而中国是每年毕业35万个,他预计今后美国教育的师资力量有相当大一部分会来自中国。

 

这次论坛还有一个很独特的优势就是它话题广泛但又不单调。 例如,它有一场大会午餐会邀请了美国几位最著名的体育明星来谈有关的话题。还有一场是集中好几位诺贝尔获奖者来谈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另外有一场专场是邀请了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来和与会者对话,结果整个会议厅挤得满满的。托夫勒今年已经80多岁了,也是我当年的偶像。他早在七八十年代就曾成功的预见了人类经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将会进入我们今天的信息社会,即第三次浪潮。没想到今天他的人气还是这么高。他在讲演中谈到了未来社会义工的重要性,社会将有越来越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投身到为社会做义务工作的趋势来。当在交流中有人问道他 和他太太(据托夫勒介绍也是《第三次浪潮》不署名的作者)有没有讨论什么是第四次浪潮时,他说他和他太太正在考虑第四次浪潮可能是人类社会向太空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在这次论坛上,还有几场是有关高科技,网络,特别是博客的。其中有一场是博客公民新闻的兴起。很有趣的是,有一位美国新闻界的知名人士提到博客公民新闻的兴起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早在1619年,美国第一份报纸诞生时,报纸版面一共四版,但第四版却故意留出整版空白。由于当时报纸发行时空都有间隔,新闻来源和编辑人员也较稀缺,故一份报纸会有很多人传看。结果,每个人在看完报纸后,都会在空白的第四版留下自己想说的话或想办想推广的事,或者是看报的评语和留言,就象今天博客公民自发的写作和评语留言一样。所以说,今天的博客公民新闻并不只是今天才有的现象,而是几百年前就有的事。

 

参加这次论坛,还有给我一个深刻印象的就是2500人的论坛,一切井井有条,组织管理一流,体现出了很高的水平。从大小论坛的设计,嘉宾的分布,既有严肃的话题,也有活泼娱乐的选题,整个论坛会场从时间掌控到会议控制到后勤保障,有很多值得国内办论坛学习的地方。

 

我这次参加了2006 Milken Institute 全球论坛,总的感觉是觉得世界越来越小,各国所关心的问题越来越是全球所关注的问题,中国越来越是全球关注的对象。当全球都在关注中国时,中国准备好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