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很向往一种高尚的生命,憧憬做一个有所作为、于社会有益的人;同时也希望不浪费、不虚度一个人只有这么一次的宝贵生命。在我读中学时,人生观已开始萌芽,在农村插队时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现在应该说已经初步成形了。在大学这些年,我读了不少书,也接触了不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再加上我从小到大的亲身体验,慢慢地我更加确信要努力奋斗,要争取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既然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把自己生命的价值体现出来,使生命过得有意义,对社会和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我深知人生是复杂的,纷繁的,多姿的。一个人要认识自我,认识人生,一辈子的生命也许是远远不够的。人生漫长而又短暂的道路上布满了鲜花,也充满了荆棘,人生的天空既有阳光普照又有雷霆万钧。人生或许就是生存意志、发展意志、奋斗意志与挫折和失败的痛苦不断较量的过程。我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人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人的一生永远都应该奋力向前,直到生命的终结。人生是美丽的,但又象一丛带刺的玫瑰,弄不好就会被扎得头破血流。我现在还不知未来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着我,而我所等待的就是立即去奋斗,去行动,去有所作为,去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造福社会。在我看来,寻求对人类最优秀知识的理解和继承,汲纳已知和未知的智慧,创造并完成属于自己的事业,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事。
——摘自《我在东西方的奋斗》
何人都不是一块孤岛,而是大陆的一部分。”当死亡宣告来临,如同潮水卷走一块石头时,
它也卷走了我们身体中的一部分。“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每一个人,并不单为死者。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讲述他或她死亡的经验,没有人能知道死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死亡在一般人看来,就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结。死亡是人必须到达的终点。人能看到他人的死亡,而不能看到自己的终境。一般人们都很少想到死亡,似乎那虚无飘渺的东西永远不会落到自己身上。柏拉图曾说哲学家是对死亡的一个冥想。西塞罗说哲学生活就是死亡的注解。对宇宙不同的看法也会影响对死亡的看法。唯物论主张死亡是一种自然的解散,精神论认为死亡是与最高精神的合一。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又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他在此告诫我们不必玄思死的意义,而要首先穷尽生的含义,因为人对生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人应更注重活着的感受与现实生活。印度哲学家有的主张人回到神那里,与神合而为一;有的认为人从不消灭,他单独与神在一起;也有的认为人完全的消灭是一种无限的极境,所谓涅且玻而在涅盘熄灭之前,要轮回,轮回的终结就是不灭。
——摘自《我在东西方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