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北应成为中国的大工厂(1)

(2005-10-22 11:58:46)
分类: 行思录

 

振兴东北是中国的在21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和国策,是关系到中国今天继续崛起和后续发展有劲的十分关键的布局。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了华南地区的珠三角经济圈,90年代发展了华东地区的长三角经济圈和京津塘经济圈,如今到了21世纪,是大力和高速发展东三省经济圈的时候了。东北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东北的资源互补性很强。东北许多的领域很有吸引力--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石油、煤炭以及丰富的农产品,东北作为中国的工业基地,储备了很多重工业方面的人才;东北还有良好的产业结构和生产设备,特别是在化学和重工业方面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方便的交通也是东北的投资优势。现在很多外国公司都把生产基地放到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东北没有很好利用东北的比较优势。过去东北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相当丰富的资源,二是重工业优势。但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它的资源优势总体上越来越小。在资源优势丧失的情况下,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在国际竞争的框架下,技术跟不上世界水平,管理又比不上国内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和建国以来20年中东北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在目前情况下,我认为东北振兴应注重一些新的思路。

 

1.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从表面上看,东北目前面临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的市场活力不够,经济增长缺乏自主动力,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民营经济发展规模小,企业债务和办社会的负担重,,企业装备和技术老化,企业冗员比较多等诸多问题。但我认为问题的核心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东北有大量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比例和三资企业经济的比重和国内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比还很低。应当尽快提高民营和私营经济的比重,让沉睡的国有资产尽快焕发出新的活力。东北几十年的国有体制和计划经济使观念的突破成为难题,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市场经济时代,东北不能再走计划经济时代要政策、要钱、以大量资源消耗换取有限的发展?quot;战役式"路子了,而应按照经济发展的自身逻辑,走市场化的路。应此,东北体制和机制创新关键是观念与体制改革要先行一步。东北地区相当一部分是以矿产、能源为基础的,不少人习惯躺在上面吃这碗饭,没有想到未来会变,资源会尽。既然东北落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观念落后,东北一定要转变观念,要改变等、靠、要的观念,这些观念尽管这些年已经大大改善,但是仍然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应该再造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微观的基础,东北经济过去乃至现在不少方面仍是我们国家国有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要想办法改制,使它更具有合力。

 

营口是个很好的例子。市委书记孟凡利说:"最重要的是所有制的改造。"这样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在内地便已经有人旗帜鲜明地提了出来,但做起来却是极其艰难的。孟坦言:"改革最大的阻力是既得利益者,他们甚至发动职工进行反对。"目前,营口97%的国企已经改制为民营企业,并从2000年开始扭转了国企一连7年的亏损。孟说,当时不干不行,不干连改革成本都没有了!

 

2.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东北要成为中国的大工厂

 

当前全球产业的转移,已经瞄向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新兴国家。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这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进程中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提供了机遇。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这既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经济的国际分工的选择,更是扩大内需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正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亟需重工业装备的支持,东北地区作为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后,主要把精力放在了轻工业和电子工业的发展,由此产生?quot;长三角""珠三角"两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大量的外国公司在这里投资设厂,使中国在轻工业和电子工业制造方面迅猛发展。同时,也使得中国在2002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中国目前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但这个工厂是不完善的,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和电子工业方面。

 

但实际上中国要想名副其实地真正成为世界工厂,还应当发展重工业和机械工业, 就要把东北变成中国的重工业和机械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要成为中国的大工厂。要意识到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发展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性。目前国内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已成为趋势。上世纪9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当南部沿海经济带风生水起时,东北人发现,那些精细小巧的轻工产品和电子产品与自己的生产线完全不搭界。而现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由以轻工业为主的初级工业化,渐次步入到以机械装备等重化工业为主的进一步工业化的阶段;正在由东南沿海、华南沿海,渐次北移到东北老工业基地。

 

事实上,中国也需要发展自己的重工业。中国2002年进口机器设备达到700多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同期吸引外资的数量。而这些进口的机器设备并不是中国企业不能生产的,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或者接近进口设备的水平,只是生产的设备并不一定是市场所需要的。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主要是集中在轻工业和电子产品等领域,主要在中国的华南和华东地区。由于生产的品种不同,不会出现跨国公司放弃原有投资集中到东北的状况。相反,最有可能的是,跨国公司和他们在中国已经建立的轻工业企业在保证原有产品生产的同时,开始向东北的重工业企业进行投资。

 

例如,在面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东北沈阳就发现了国际产业梯次转移的趋势,并凭借自己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无可比拟的存量优势,迅速抓住了承接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的机会。就在最近的两三年里,沈阳成功地接纳了一大批国际先进企业的装备制造业转移。美国GE公司在沈阳建立了它在中国的第一个透平压缩机生产基地,同时还在沈阳进行重型燃汽轮机的生产。德国西门子公司在沈阳建设了它在东北亚地区的电力变压器生产基地。此外,东北在汽车制造领域和跨国公司合作也有许多成功经验,如一汽和德国大众,金杯和宝马等。辽宁的鞍钢,吉林的一汽,黑龙江哈尔滨电机集团等大型企业都有很好的国际合作基础。

可以说,如果重视东北这个大工厂的潜力,中国将很快出现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的情况,从而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而东北将成为中国的"大工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