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的它救与自救
(2009-01-14 13:44:02)
标签:
汽车业它救自救财经 |
分类: 观点 |
汽车业的它救与自救 2009年01月14日10:50
十二三年前,当笔者每天要各花一个多小时从新华社骑自行车上下班回家时,肯定不会想到将来有一天自己会有一辆小有体面的轿车开。当SARS来临时,不用戴口罩,不用怕挤公交车,小有品位的有车生活也算笔者消费升级的体现吧。
现在,年轻人拥有一辆轿车已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看看北京城由“首都”到“首堵”的戏言就知道,在圆轿车梦后,市民们反而又开始做起了一路畅通梦。 或许是众人的汽车梦圆,成就了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突飞猛进,成就了2003年底开始的汽车蓝筹股的价值大发现过程。 然而,有好梦也会有恶梦。在底特律,作为美利坚象征、骄傲和辉煌代名词的汽车三巨头,今日却在自酿的金融危机下陷入到了破产边缘。“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声音,可谓传遍全球,但金融危机下,丰田或许暗地里正在琢磨着另一句台词:敢问路在何方?虽然中国不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受害者,但当今中国汽车工业同样问着这句话。 中国人可以太空漫步,可以造自己的大飞机,但在拥有自己完全知识产权而且拥有国际品牌的车子方面,却一直是个尴尬的空白。红旗牌轿车,在中国够牛的吧?然而车子上的“红旗”标志外观上看来,却更象西洋人的大鼻子? 一汽跟大众合作十几年,我们得到什么核心技术了?合资依赖洋人技术,技术落后,落后完再投资,整一个恶性循环。但是我们的近邻韩国呢?其实,韩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远比我们中国要晚,但他们却在短短的半个世纪内,不仅涌现出现代、大宇这样的跨国汽车公司,而且将自己的品牌推向了全世界。 反观我们中国,权威数据显示,至2007年,我国整车生产企业数量依然超过100家,按企业集团统计约80家。但是汽车业的大工业集聚效应仍未能到来,品牌集中度反而更加分散。2007年年底,上汽并购南汽,看起来虽是产业并购亮点,却也难能照亮全中国的汽车业。再看看股市上95家大汽车板块公司的表现,截止昨日最高的股价也刚好20元出头,5元以下的个股更是遍地都是,ST松辽更是勉强爬上2元价位。然而,就是处在如此背景下的中国汽车业,其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却远比美国汽车三巨头幸运的多。
今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 今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统一取消公路养路费等6项收费等。 发改委已经将旨在保证中国汽车市场维持10%左右的增长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递交给国务院。 去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30条,其中第10条强调支持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拓宽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 去年末,国务院发布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20条意见中第7条,明确指出,积极促进汽车消费。完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促进汽车消费稳定增长。支持二手车市场改造,升级改造二手车交易市场。加大对汽车报废更新的资金扶持,促进汽车更新换代。 ……
可以看出,中国政府救车市的决心足够大,力度足够狠,手段足够多。中国的车市冬天有阳光,更有温暖。 当然,就车市而言,救总比不救强。然而,政府伸手相援只是它救而不是自救。中国的车商,如果在它救的基础上,展开更为积极地自救,那才是国人所盼。 以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中国公司上海通用来讲,笔者认为,上海通用应该及早布局,以防通用汽车轰然倒闭对自己形成强有力的冲击。特别要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大背景,在通用面临破产清算之际,祭起并购大旗,主动出击通用的专利、甚至品牌与商标这些国际“硬通货”。毕竟上汽有收购国内南汽,国外收购韩国双龙的实践。 果真如此,那么,中国的汽车业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抬起我们中国人那颗高贵的头。我们真诚期待着它救与自救下的中国汽车业来一次涅
!(马方业)
前一篇:技术分析只是一个拐棍
后一篇:医药行业发展“钱景”完全可以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