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者必读  马多夫是信贷泡沫产物(美文转载)

(2008-12-26 14:13:04)
标签:

马多夫

股票

分类: 转载

马多夫是信贷泡沫产物

没有什么比名人对诈骗者更有帮助了。爱德华•钱塞勒(Edward Chancellor)在其杰出的金融投机史《落后者遭殃》(Devil Take The

Hindmost)里记录了Poyais酋长格雷戈尔殿下(His Highness Gregor)来到伦敦鼓励移民并筹集60万英镑贷款的故事。Poyais面积不大,与如今的尼加拉瓜接壤。结果债券发行大获成功,其中部分原因是有著名金融大亨、前伦敦金融城市长约翰•佩林(JohnPerring)相助。

然而,Poyais是个虚构的国家。当移民抵达目的地时,发现所谓的“首都”就是被沼泽地和危险的印第安人包围的一些土屋。至于酋长则携债券发行所得逃至法国。他的真名是格雷戈尔•麦格雷戈爵士(Sir Gregor MacGregor),一位苏格兰冒险家和从西蒙•玻利维亚(Simon Bolivar)军队叛逃的将军。

马多夫自己就是个名人——他曾任纳斯达克(Nasdaq)证交所主席,他的投资者将他视为华尔街的内部人士。有些人甚至可能认为,他创造的非同寻常的回报,或许来自成功的内幕交易。然而,他背信弃义的程度比那位19世纪的冒险者要高得多,因为马多夫在犹太人群体中的许多朋友和同事似乎都遭到无情的欺骗。

行贿往往让大型骗局变得容易。为了推动立法进程向有利于董事会的方向发展,许多贵族和议员私下里得到南海公司馈赠的股票。

这等同于现代社会里,对冲基金、投行和其它机构向美国国会政客提供的竞选经费。因此,让对冲基金免遭监管之扰的请求,得到了同情的对待。

马多夫基金是否能给投资者剩下些什么呢?从历史经验看,他们得不到多少安慰。庞奇卷走了790万美元,但1920年8月他被捕时,家里只有价值61美元的财产。而200年之前,南海泡沫正开始破裂。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约翰•普伦德(John Plender) 2008-12-26 如果伯纳德•马多夫Bernard Madoff)涉嫌的欺诈案规模达到最初所称的500亿美元,那将是令人震惊的,但也不足为奇。历史告诉我们,泡沫会滋生骗局。在经历了史上最大的信贷泡沫之后,我们现在或许将迎来史上最大的骗局。和通常一样,真正的谜题在于如何能够在如此脆弱的基础之上构建出如此庞大的骗局。

毕竟,这是一家回报率一直良好、稳健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对冲基金。这些得到了一家只有三名员工的审计公司的证实。马多夫通过自己公司的内部经纪人进行交易,从而引发了对资产托管以及内部控制的疑问。许多专家觉得,在管理着数十亿资产的情况下,马多夫自称采用的期权交易策略不可能创造出这样的回报。为什么专业人士和私人投资者都上了当?

经济历史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认为,“欺诈行为是由需求决定的,遵循‘需求决定供给'的凯恩斯法则

(Keynes's law),而不是‘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Say's law)。经济繁荣期,人们发了财致了富,变得贪婪起来,便有骗子来利用这种贪”。

在实践中,让贪婪者上钩所需的诱饵是一个好的故事。这些故事曾经丰富多彩——以至于在19世纪20年代伦敦股市繁荣期,有这样一份恶作剧式的招股说明对此加以嘲弄,融资的目的是要“将红海抽干,来搜寻埃及人在追捕以色列人途中遗失的金银珠宝”。

相比之下,马多夫的故事乏味无趣,但在收益率处处下跌的信贷泡沫中显得极具吸引力。伟大的央行理论家沃尔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在《朗伯德街》(Lombard Street)中对这种病症有所描述,“存款所有者从他们通常的投资方式中得不到足够的回报,便一窝蜂地涌向任何提供华而不实承诺的投资方式……”

这也是诈骗犯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所遵循的原则。他在1920年承诺向45天期存款支付50%的利息,宣称自己正通过套汇套息创造出巨额回报。但事实上,他是在用新投资者的资金来支付前期投资者的利润。当马多夫基金遭遇赎回浪潮时,这场庞氏骗局——据称马多夫自己就是这么叫的——就难以继续了。

贪欲并不是投资于骗局的惟一动机。在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里,著名的才女玛丽•沃特里•蒙塔古夫人(Lady Mary

Wortley Montagu)疯狂下注,希望能用所得利润来打发一个勒索者——她曾经有失检点,与他有过暧昧的书信往来。此外还有19世纪的投机狂热编年史作家查尔斯•麦基(Charles Mackay)所称的“集体疯狂”(madness of crowds)。在像南海泡沫这样大的事件里,诗人、主教、艾萨克•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和英国国王乔治一世(King George I)都陷入了狂喜不能自拔。

大多成功骗局的另一个特点是缺乏透明度。许多对冲基金不愿意透露自身交易策略的细节。马多夫基金也不例外。如果碰上刨根问底的客户,就会请他们把钱投到别处去。

这显然与上世纪20年代的投资信托基金有相似之处。那些基金得以对它们资产组合中的股票讳莫如深,是因为股市泡沫赋予了基金经理无所不知的光环。泡沫中过度膨胀的名气在1929年的大崩盘中迅速蒸发,暴露出太多的欺诈者。今天对冲基金业的赎回行动也有着同样的效果。

没有什么比名人对诈骗者更有帮助了。爱德华•钱塞勒(Edward Chancellor)在其杰出的金融投机史《落后者遭殃》(Devil Take The

Hindmost)里记录了Poyais酋长格雷戈尔殿下(His Highness Gregor)来到伦敦鼓励移民并筹集60万英镑贷款的故事。Poyais面积不大,与如今的尼加拉瓜接壤。结果债券发行大获成功,其中部分原因是有著名金融大亨、前伦敦金融城市长约翰•佩林(John

Perring)相助。

然而,Poyais是个虚构的国家。当移民抵达目的地时,发现所谓的“首都”就是被沼泽地和危险的印第安人包围的一些土屋。至于酋长则携债券发行所得逃至法国。他的真名是格雷戈尔•麦格雷戈爵士(Sir Gregor MacGregor),一位苏格兰冒险家和从西蒙•玻利维亚(Simon Bolivar)军队叛逃的将军。

马多夫自己就是个名人——他曾任纳斯达克(Nasdaq)证交所主席,他的投资者将他视为华尔街的内部人士。有些人甚至可能认为,他创造的非同寻常的回报,或许来自成功的内幕交易。然而,他背信弃义的程度比那位19世纪的冒险者要高得多,因为马多夫在犹太人群体中的许多朋友和同事似乎都遭到无情的欺骗。

行贿往往让大型骗局变得容易。为了推动立法进程向有利于董事会的方向发展,许多贵族和议员私下里得到南海公司馈赠的股票。

这等同于现代社会里,对冲基金、投行和其它机构向美国国会政客提供的竞选经费。因此,让对冲基金免遭监管之扰的请求,得到了同情的对待。

马多夫基金是否能给投资者剩下些什么呢?从历史经验看,他们得不到多少安慰。庞奇卷走了790万美元,但1920年8月他被捕时,家里只有价值61美元的财产。而200年之前,南海泡沫正开始破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