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发布了“大小非”解禁减持统计数据显示。从中可以看出,大小非减持数量有限,并非是想象中的“洪水猛兽”,因此,投资者应理性正确地看待大小非解禁这一重大的市场新问题。
所谓“大小非”,这个概念属于股权分置思维,因为“大小非”问题只是股改后限售股份的一个部分。目前为止,由股权分置改革形成的限售股是4572亿股,既包括锁一爬二规定形成的限售股,也包括大股东自己的减持承诺,另外,还有未完成股改的公司大约有100多万股的非流通股。从减持数量来看,目前累计减持了250.07亿股,占解禁股份的29.67%,减持数量很少。未来限售股份数量只会越来越少,不会增加,随着市场减持,规模也会越来越小,这是一个定数。
有人说,股改整体说是成功的,但有一个最大缺陷,就是股东对限售股锁一爬二的承诺,是因为当初考虑不周,因此对限售股要再锁十年。无疑,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我们必须要承认限售股的存在是股改的必然结果。
回溯到股改之初,2004-2005年,市场为什么持续低迷?因为有三分之二的股份不能流通。由于非流通股不能流通,两类股东没有共同利益基础,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恶意圈钱。因为股票不流通,股票跟市场价格变动没关系,两类股东没有共同利益基础。同时,非流通股股东手里的股票没有市场价格,所以市场化的资本运营没有基础,股份与股份之间没有市场价,只能以净资产为核心定价,严重影响了价格发现机制和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资本运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得不到发挥。由于股权分置存在,市场的基础产品价格,也就是股票的价格没有完全市场化,所以以基础价格为基础的衍生产品没法做,市场的创新受到很大制约。
所以,股改必须进行。
历经千辛万苦,股改完成,股份可以流通了。又有人把限售股解禁看成了洪水猛兽,认为是引起股市下跌的祸水,应该对股东减持征收资本利得税。同样是持股,为什么对限售流通股征税,对非限售流通股就不征税呢?税收公平性何在?这就是一种股权分置思维。当初市场不好是因为股权分置,现在市场不好是因为大小非的问题,这种认识是不客观的。
其实,通过对2006年以来的限售股解禁流通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规律性:其一,小股东的套现意愿强于大股东,统计显示,控股股东减持的数额非常少,有抛售欲望的只是小股东;其二,差公司的套现欲大于好公司;其三,行情的升降对套现欲没有明显影响。即使小额非流通股的解禁流通意愿较强,但其对股价的冲击并不大。这说明市场对解禁股冲击的恐惧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本能,具有盲目性。
因此,我们应该往前看。股权分置时代有股权分置时代的问题,全流通时代又有全流通时代的新问题。我们的很多制度安排是在股权分置时代设计的,它需要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做出新的调整,进一步推进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而不是倒退回去,把这块股份再锁起来。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为了适应股权分置改革的新情况,监管层作了很多制度安排,例如,推出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明确大宗股份转让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进行。虽然,目前大宗平台还不是很规范,还需要完善,但是,我们也看到监管层正在积极研究讨论推进这项工作的完善发展。据了解,监管层下一步将对大宗交易系统作出全面的评估,视情况进行修改,同时也会对大宗股份的转让做出更加规范的安排。
此外,由于中国的市场过去没有大宗股权持有者,所以,相应的金融服务缺失,目前已经有银行在探索对持有大宗股权的投资者的专项服务,因为股权持有人在减持时会考虑几个问题:一是风险管理,持有的股权不卖,拿在手里,市值会变化,怎么规避市值变化,规避市值变化的风险,这是股权持有者的需求。如果没有其他管理措施,就会抛售;二是增值的需求;三是流通性管理的需求,需要流通性的时候能不能变成钱,如果没有资产管理业务,就只能在二级市场抛售,如果金融服务市场发展起来,就没有减持的冲动。这也是值得我们探索讨论和推进的。
更重要的是,要从数字背后看到问题的本质,大小非应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必然结果,是股改后出现的新情况。对大小非的解禁投资者不必恐惧惊慌,因为管理层正在积极应对和解决股改后出现的这种新情况。对此,投资者在耐心的同时更要有信心。(本报记者
侯捷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