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是怎么一回事?摘自<港股早班车>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于1997年7月,由泰国开始,之后进一步影响了邻近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股市及其它的资产价值。在这次金融风暴过程中,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有印尼、韩国和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中国香港也受到波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受影响程度相对较轻。日本由于处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身的长期经济困境中,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
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大体上可分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汇率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此后,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中国台湾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进攻,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再上万点大关。11月中旬,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到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汇率再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2月11日,印尼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欧美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撤回对印尼的援助。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关口。随着日元大幅贬值,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开始炒卖港元,首先向银行借来大量港元在市场上抛售,换来美元借出以赚取利息,同时大量卖空港股期货。前者使利率急升,导致股市下跌,从而在期货市场获利;同时一旦港元下跌,他们也可以同时在外汇市场获利。恒指一直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给予回击,把息率大幅调高,隔夜拆息一度高达300%,并动用外汇储备近1200亿港元大量购入港股,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水平。结果炒家在8月28日期货结算日时被迫高价平仓,损失严重。此役香府动用了大量外汇储备投入股市,一度占有港股7%的市值,更成为部分公司的大股东,一旦股市下挫联系汇率将可能崩溃。所以到1999年11月,港府把购买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并分批售回市场。
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投下巨资的国际炒家在俄罗斯股市也是元气大伤,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具有了全球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