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蒙牛乳业 |
蒙牛乳业:成长“快牛”VS责任“慢牛” |
2007-9-21 阅读1936次 |
■ 曾宝儿 新闻回放 9月12日,蒙牛乳业(2319.HK)发布了截至今年6月底的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显示,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851亿元,同比增长41.3%,每股盈利0.35元。期内,蒙牛乳业以100.212亿元的营业收入,首次跃居国内同行业首位。 “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牛根生鞭打着蒙牛再次创造了一项全国纪录。 媒体反应 此消息发布后,媒体一般都以一个简短的消息做了处理。值得注意的是,《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此消息时,还是让人在惊喜的同时报出了一丝担忧。该文报道称: “虽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是蒙牛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期内相关的税收优惠也给蒙牛带来不少‘实在的好处’。该公司上半年所得税支出1487.3万元,去年同期为4843.9万元。蒙牛表示,期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若干子公司从开始获利年度起可获两年豁免企业所得税优惠,继后三个获利年度则可享减半征税优惠。另外,若干子公司根据‘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所得税豁免通知’获税务减免。除了税收支出大幅下降外,蒙牛上半年的利息收入也由去年同期的807.5万上升至1969.8万元。” 一次四季轮回后,蒙牛上缴的所得税足足减少了3356.6万元;利息则多收了1162.3万元。一加一减,算盘一打,好处了得,的确如上文所称,“实在的好处”。 大行评级 蒙牛乳业中期报告亮相后,许多国际大行纷纷发表了各自的报告。其中,荷银调高了对该公司07-09年的盈利预测,并重申该股“买入”评级。大和总研则维持“跑贏大市”评级。花旗也维持对该股的“买入”评级。美林则将蒙牛乳业目标价调高至38港元。 有趣的是,税收优惠成为这些国际投行一致“看多”蒙牛的重要理由之一。 对手谈税 众所周知,目前伊利股份与蒙牛乳业已成为中国乳业江湖上最亮的“双子星座”。我们发现,2007年伊利股份中期报告中,其董事会报告部分中是这样讨论与分析公司整体经营情况的: “在乳品行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国内大宗原辅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以及乳品行业内外资企业税负差距严重等巨大压力,公司全面落实2007年经营方针,立足主业长远发展,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通过深化精确管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化奶源基地建设,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新产品开发力度,持续提升品牌价值,继续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等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确保了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阅读上文,我们很容易发现,伊利在谈到具体现实的经营压力时就指出了两个,一是国内大宗原辅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另一个就是行业内外资企业税负差距严重。 看来,税负问题成了乳品企业一个绕不开的焦点话题! 惊诧数据 就今年中期业绩报表来看税负,乳业行业前三名的三家企业分别为:蒙牛乳业实现税前利润即总利润58898.1万元,纳税额即所得税支出1487.3万元,纳税额占总利润比为2.52%;伊利股份的税前利润为30627.9万元,纳税额则高达6209万元,纳税额占总利润比为为20.3%;另一家乳业巨头光明乳业的税前利润为11825.5万元,纳税额1999万元,纳税额占总利润比为16.9%。 早在去年,中原证券分析师胡春霞在分析乳业上市公司时就认为,所得税差异使伊利短期内的竞争压力较大。文章分析指出,“伊利股份实际所得税率2004、2005年分别为32.14%、30.95%,2006年1季度为24.36%,两年共缴纳企业所得税2.74亿元。相对而言,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蒙牛乳业借外资企业之便利,2004、2005年实际所得税率仅为5%和10%,两年实际缴纳所得税8000万元。在两年企业税前利润相当的情况下,1.94亿元所得税的差额对伊利股份发展有相当不利的影响。” 其实,除企业所得税优势外,座拥“国家级贫困县”地利,冠有“外资企业”头衔,蒙牛税收大优势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过,一位接近蒙牛乳业的人士告诉我们,在享受贫困县和外资企业带来的各项优惠政策之外,蒙牛还拥有一个其他企业没有的特权:即当地政府承诺,蒙牛每上马一个投资项目要给予相应补贴。由此,蒙牛所在的和林格尔县已欠下蒙牛1.8亿元“巨债”!而当地政府为了还“债”,每年只留下2000万的税收,其它全部返还蒙牛乳业。这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肯定是有影响的。这位人士还透露,蒙牛在对外投资时,会就税收等优惠政策与当地政府做出特殊约定,蒙牛会与政府约定,在当地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期限居然高达“20年”之久!“企业投产之日起,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前十年由政府财政全部返还,后十年按60%返还。营业税、土地税、房产税从企业投产之日起,前五年由政府财政全部返还企业,后15年按60%返还企业。农业特产税免征,所应退税,执行即征即返政策。” 此外,呼和浩特市一份税收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73,499万元,应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55,755万元,百元销售收入税收贡献率6.38元;而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实现销售收入592,667万元,由于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应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仅9,203万元,百元销售收入税收贡献率仅为1.55元,伊利百元销售收入的贡献率为蒙牛的4倍。 责任呼唤 “谁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看看这个国家的税收吧。”这是经济学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说过的一句经典名言。我们不妨套用此话说说企业吧,“谁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看看这个企业的税收吧。”因为市场经济下,纳税具有多重社会含义,不仅是企业社会价值与实力价值的综合体现,还是企业商誉价值与诚信品格的集中展现。 以中国乳业企业为例看看吧。伊利公开的数字表明,十年来公司已经累计给国家上交70亿元税金,2005年将近9亿元,2006年10多亿元,2007年上半年已交纳6.13亿元,第二名只有3亿-4亿元,主要是因为内外资税收政策的不同。2006年度中国十大营销盛典之社会责任特别贡献企业奖颁奖会上,主持人用了一句简短而有力的话诠释了伊利的社会责任:“纳税状元”! 对于中国乳业企业纳税“一家独大”的现象,业内财经分析人士认为,在评价企业时,应把纳税额、对社会贡献等看作重要的指标,企业的发展不能唯“企业自身利润”是图。例如伊利和蒙牛同为两大乳品巨头,尽管后者也在倡导社会责任,但其对社会的贡献却不能相提并论,这种现象值得社会认真反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全面领跑中国乳业的同时,伊利与蒙牛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伊利在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更关注引领全行业健康发展,更看重企业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强调社会责任;而蒙牛虽然近期也已经开始向社会公益转变,但其靠炒作打造品牌与市场的传统做法依旧清晰。 内外资税收政策的不同是导致这样局面的一个重因。可喜的是,2008年开始实施的25%的统一的新企业所得税率,给予了中外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这项原则的实施将为构建中国内外资企业和谐的税收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对蒙牛、光明这些在新税法颁布之前已经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新税法给予五年的过渡期。因此,较轻的税负未来五六年仍是蒙牛、光明等乳品巨头进行市场竞争的一大本钱和法宝。 但愿蒙牛、光明更多的用这些本钱,进一步地投入到企业成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完美融合进程之中。更愿牛根生在跑出企业成长火箭式速度的同时,也跑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火箭速度!”。毕竟,履行社会责任仅靠公关策划、广告投放、市场营销还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责任由“慢牛”变“火箭”更为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