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板
呼声又从深圳出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适时推出创业板,呼声又从深圳出。
12月1日,就在中国资本市场面临转折性变化并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的历史关头,就在深交所即将迎来自己16岁生日之际,第五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在中国改革开放标志性城市深圳的五洲宾馆召开了。新老七位中国证监会正、副主席齐聚五洲宾馆华夏厅主席台,可谓阵容豪华,规格至高。从其演讲内容看,“创业板”再度被激活。
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自主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发表了重要演讲。他在谈到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时称,正在积极研究,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首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再次呼吁尽快推出创业板;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道炯更是开门见山,称创业板市场设在深圳为好!来自韩国科斯达克市场副总郭声信也发出了中国应尽快推出创业板的声音。不仅如此,深交所还披露了一份对1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报告,并指出我国已具备了开设创业板或建设更为灵活的中小企业板的市场条件。很显然,一度沉寂的创业板再次“高调亮相”,说明推出创业板已达成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市场各方前所未有的共识。
其实,创业板从酝酿到现在已有10年了。从2000年10月14日,时任深交所副总经理的胡继之首次系统全面阐述创业板的功能定位、发展思路和深交所历史使命,并被业界视为“中国创业板宣言”发布起,也有6年多的时间了,即使从确定创业板市场分步实施算起也有4年光阴了。特别要提到的是,2004年2月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国九条”)得以颁布。这是继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有关″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部署之后国务院作出的关于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性安排。“国九条”指出要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2004年5月17日,中小企业板块终于获准设立。可以说,这是中国创业板分步建设付诸实施的新起点,也是中国证券市场在经过十几年发展之后进行制度创新实践的新起点。
可喜的是,中小企业板开设两年多来,市场规模已由最初的8家发展到目前的100家,其中已挂牌上市的达89家。以创新为灵魂的中小企业板,不仅催生了一批快速成长、自主创新突出的中小企业,而且为我国创业板的制度设计和整个证券市场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小企业板还远不能适应新时期中小企业发展的快速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信息产业中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各种新的商业模式纷纷出现;流通领域的连锁经营的理念开始渗透到各个角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在民企中的许多行业风行;引入国际市场的商业模式来改造或替代传统的商业模式已在一些企业取得成功,商业模式的转换已经成为企业新的成长驱动力。也正是这种不适应,导致了这样的现象:美国纳斯达克日显其巨大魅力,欧洲各国相继成立了多家为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服务的小盘股市场、英国AIM市场,新加坡交易所、德交所、欧交所、东京交易所甚至韩国科斯达克等海外二板市场开始盯上中国的众多中小企业,并向他们频频伸出“橄榄枝”。
这是一个历史的机遇,也是一个历史的拐点。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决定了中国证券市场在经过十几年的超常规发展之后必须把握住这个时代机遇,必须认清与新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历史性拐点。
当然,假设早在十年前我们就开设了创业板,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和认识高度去估价和衡量其历程,我们也很难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和圆满的判断。不过,现在情况不同了,创业板市场的开设是比预期晚了,但是从知识经济时代的角度看,其内涵肯定是更为丰富了。巨大规模且潜在的中小企业经济总量的内在要求与审慎稳妥的推出相结合的原则,加上建立一个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紧迫性及创业板市场的最终建立,将使中国证券市场实现自己历史性的大跨越。
创业板的设立,为高科技企业包括中小创业企业提供了筹措资金的渠道,为风险投资提供了一个退出的机制,从而完成中小企业创业融资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创业板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历史性的机遇”可以理解为,知识经济的发端期,知本与资本的一次历史性的碰撞,可能从资本的角度为国内一系列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一个更高的、更为重要的起点。更何况,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要达此目的,仅仅技术创新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创业板的设立本身就是这样一种创新。
历史的使命感,时代的紧迫感,要求我们必须圆中国的“纳斯达克之梦”。我们真诚企盼着!证券日报创业周刊
■ 本刊主编 马方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