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金融时报》弗洛里安•金贝尔(Florian Gimbel)、弗朗西斯科•格雷拉(Francesco Guerrera)报道 | |
11月02日 | |
| |
据 一份将于本周公布的最新报告称,中国的私人股本交易总额,预计将在今后两年翻倍,至约40亿美元,尽管外界担心监管严格,且缺乏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 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咨询公司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的研究显示,外国私人股本投资者基本上将重点放在中型投资项目上,旨在帮助企业进行海外扩张。 “由于政府紧缩了信贷,中小型私营企业感到了压力,”贝恩合伙人迈克尔•索恩曼(Michael Thorneman)表示。 http://www.ftchinese.com/sc/scimages/btn_read.gif
高盛(Goldman Sachs)、卡莱尔集团(Carlyle Group)和华平创投(Warburg Pincus)等国际私人股本公司,最近推出了大型区域基金,预计这些基金将在中国大笔投资。 但业界专家认为,这些基金将很难做成规模足够大的交易。去年,中国的平均交易规模为2800万美元,相比之下,日本为5900万美元,韩国则是5200万美元。 据索恩曼先生称,鉴于中国具备获利潜力的交易数量有限,这些区域和全球基金,可能会将重点放在韩国和日本等更发达的市场。 私人股本公司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由于受到本地和国际对手日益激烈的竞争,投资回报将会下降。专业私人股本公司英联投资(Actis)的合伙人、亚太区总裁陈柏松(Chin Bay Chong)表示:“我们很吃惊,部分美国基金(给目标公司)的报价,比我们准备支付的高出100%。” 上周,卡莱尔用3.75亿美元,收购了国家控股的建筑设备制造商徐工(Xugong)的多数股权,这是中国迄今最大的一笔私人股本交易,也是中国第一笔杠杆收购。分析师认为,只要中国政府不愿加快经营不善的国企的私有化速度,此类交易就不会多见。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风险资本公司多尔资本管理(DCM)的执行一般合伙人狄克逊•多尔(Dixon Doll)表示:“鉴于中国政府面临的政策挑战,抓住部分国企不放应当不是首要任务。” 中国私人股本市场的增长,也因严格的监管而受到抑制,这些监管措施旨在遏制宝贵的工业资产通过离岸股权交易,不受控制地外流。今年1月和4月颁布的新法规,导致了上半年的交易数量骤减。 传统上,中国企业家通过将国内持股置换为离岸控股企业以美元计价的股份,与私人股本公司建立了联系。 最近,由于地方和外国私人股本公司的积极游说,监管机构放松了条例。按照修订后的法规,中国企业家不再需要获得政府批准,即可进行离岸股权交易,但出售股票的收益,必须在一段时间后调回到国内。 “交易数量迄今都很有限,因为当地的企业家往往不愿放弃自家企业的多数股权,”索恩曼先生表示。 他认为,外国私人股本公司面临着几个隐患,包括不透明的会计制度,本地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人们对外国“兀鹫基金”( vulture funds)日益增长的担忧。他指出,缺乏文化理解会使交易的谈判和执行困难重重。 “我们建议多做尽职调查,”索恩曼先生表示。 贝恩的报告显示,中国占亚洲私人股本市场的10%,在越来越广阔的领域有着投资机会,比如金融服务、电子和电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