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的红气球

标签:
红气球巴黎朱丽叶比诺什侯孝贤文化 |
分类: 幽梦影 |
1956年出品的《红气球》斩获当年绝大部分电影节大奖
2006年侯孝贤的《红气球的旅行》
红气球的旅行
1956年的孩子没有什么东西玩,2006年的孩子有很多东西玩,但对爱与陪伴一样渴望。
选题会上,同事一展梵克雅宝最新推出的“巴黎的一天”系列的资料片,俺一看喜欢得不行。这个系列的核心形象是一个女童捏着一大把气球,飞起来的样子,这让我想起1956年打败费里尼《大路》获得嘎纳金奖的短片《红气球》。片尾也是小帕斯卡被许多气球带到天空,在巴黎灰蓝色上空优游的场面。
那个短片第一次看时,是三年前,看得很感动,还流了眼泪,为小帕斯卡的孤寂,更为自己。然而今天重看,发现电影并不沉重,而是很干净很流畅甚至快乐的童话。也许是当年自己的心绪像那雾蓝蓝的画面,粗糙而混沌,以致剧里很多可爱的细节一概想不起,只一味地觉得孤寂、忧郁。而那只饱含灵性的带点蓝调的红色气球,温柔、淘气、倔强、乖巧、无助的各种表情,真的需要心静下来才看得到。红气球被恶童打下,慢慢地瘪掉,最后被一只脚无情地踩破,这个镜头实在是让人很难过。然而,人生的分分秒秒都在发生着生死裂变,成、住、坏、空,从乐观的角度看,坏的,心碎的,都会过去,好的,美丽的,也会来到,人唯一能做的是承受与面对。导演在影片除了感谢出演的小演员,还鸣谢了全巴黎的气球。影片里的红气球死了,全巴黎的气球都挣脱了主人的手,从商店里逃逸出来,从四面八方来到小帕斯卡身边,把他带到天上。这样伤心、奇妙、温暖、轻盈的结局,只有保有赤子之心的艺术家才能够想象出来。
俗人的生命太轻,生活太重。
上豆瓣看影评,看到有人转了一篇1996年版的《台湾联合报》的《寻找红气球》,写的是四十年后,一位影迷妈妈为了给影迷孩子拍一些照片,而去游历巴黎探寻《红气球》的故事。她查了详尽的资料,来到褪尽电影魔法的寻常街道,看到了市集——想起小帕斯卡久久地凝视着和油画中年龄与他相仿的女孩,女孩手中拿着铁环,而他的红气球发现了一面穿衣镜,正在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做鬼脸,躲猫猫。她又发现了教堂,想起气球在教堂门口犹豫着要不要进去找小主人。而我重看时,最喜欢的段落是,下雨了,小孩说服四位成年人和他的气球共伞,而自己被雨淋着的样子。气球驯服了男孩,给男孩带来小烦恼,也带来全新的世界,让男孩懂得了爱与珍惜。
男孩遇见气球,气球遇见男孩,每个人的生命中总有一段遇见,一段爱得闪闪发亮的日子。
后来我又看了侯孝贤的《红气球的旅行》,很喜欢。老的《红气球》是童话,侯导的是诗歌,时光在里面流动。气球不再是主角,而是一个诗人的老灵魂,守护着巴黎,关照着孩子们。在侯导片中的巴黎小孩,是忧郁而早熟的,带小孩的中国留学生宋芳有着安静和缓的气质(这种气质其实在中国人挺稀缺的,更像古代中国人),而朱丽叶比诺什演的木偶戏教授,是个需要爱也忽略爱的中年女人。
所有的故事都是很日常的,但丝毫觉得不闷,因为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和巨大的去浮华虚饰为真实的才情——去学校接孩子,和孩子去面包店,和孩子在街头巷尾拍摄短片素材,陪孩子打游戏,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找东西,看到邻居用了厨房后表现的歇斯底里,和无聊房客吵架,盲调音师调试钢琴……时光慢慢地流逝着,孩子慢慢长大着,窥视到成人世界的不完美之处,他有点无可奈何,他有点沉默寡言,但他并不绝望……他有他的好朋友,那只红气球…气球凝聚着所有爱,所有时间的虫洞,所有寂寞的渊薮,都不过是那一抹雾蓝蓝的粗糙的天空,而太阳,红气球的原型会让那混沌的蓝雾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