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应该站在哪儿

标签:
警察公安一博民警文化 |
分类: 【警视窗】 |
◆文/郑辉
资料图片
作者介绍:
阿梅朝她的汽车走去,突然看到车旁站着一位警察,这令她十分不安,心想,会不会是我犯了什么法而自己还不知道呢?她强作笑脸地问道:“警察同志,我想我没做错什么事吧?”那位警察双手一摊,然后无可奈何地说:“我总得有个地方站吧!”
寥寥110个字,究竟引发了人们何种共鸣呢?
先从“阿梅”说,警察的“突然”出现可能带给她紧张、疑惑或焦虑,总之,是明显有别于良性感受的某种感受。以她的逻辑而论,警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该站在她的汽车旁的;如果警察站在那里一定是异乎寻常的,至少是有特定缘由的;警察站在这里大多数情况下是与自己有关的,而且,只有自己犯了法(当然是浑然不知的)才会使警察出其所料地站在那里。
再从警察讲,这位警察显然是身着制服,而且很可能是在从事诸如巡逻之类的警务活动。“阿梅”的突然发问,可能令他惊异、无奈甚而尴尬,总之又是明显有别于良性感受的某种感受。以警察的习惯来看,巡逻之类的警务活动,大多数情况下是完全有理由停下脚步并站在某个地方的,这完全是正常的和不应引起异议的;警察站在一辆汽车旁边完全没有理由遭到禁止或被质疑;大多数情况下,警察似乎不该仅仅因为站在某处就对“阿梅”们由此出现的异想负责。
警察真就不是一般人,单凭这一站便站出了两种感受,继而又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共鸣:一种是渴望在没有犯法或自认为没有犯法的情况下不受警察“干扰”;另一种是渴望在正常或自认为正常的活动状态下得到公众的理解。两种共鸣背后的这两种渴望不仅无可指责,而且都该是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内容吧。
在这110个字当中,还能读出一层含义:警察是一个特别容易让公众产生感受的职业或群体。警察招惹眼球、警察引人关注,警察休想被谁视若无睹,换句话说,就是很多人都善于有意无意地在警察身上找到某种感受,然后再把这种感受传递出来。警察在不断认识了这一特性之后,便越来越在意自身带给公众的感受了,这应该是各国警方着力营造良好警民关系、塑造良好警察形象的一个基本依据。
关于警察职能的表述有很多,但要往最直白了说,警察究竟是干什么的?这么多人穿上同样的制服,在一个职业宗旨、一个职业追求、一个职业标准之下辛勤劳作究竟为了什么?其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为了给公众一种感受。既然如此,包括公众和警察在内,谁又会不在乎这种感受呢?
让我们来到诞生现代警察制度的英国,看看这里的警察是如何在乎公众感受的。
据说,头戴圆顶帽子、身穿深色制服的英国警察很久以来是被作为城市街区的一道风景线的。他们不仅职业素养很高,乐于助人,口碑相当不错,而且个个人高马大、一脸神圣,看上去神气十足。然而,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英国警察都极不情愿带枪执勤。这很是令人费解:为什么他们不愿借助武器来添加自身的“神气”和安全系数呢?
2006年4月中旬,英格兰与威尔士警察联盟委托调查公司对两地警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半数以上的警察在此前两年执行任务中至少遇到过一次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同时40%以上的人在逮捕犯罪嫌疑人的行动中受到过暴力攻击,但是77%的一线警察拒绝带枪执勤,他们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进而“严正声明”,如果上级强迫他们带枪,他们会选择辞职。为什么英国警察对持枪执勤如此反感呢?
原来,英国普通警察传统上是不佩带武器的,因为武器的潜在危险以及佩带武器的进攻性形象使公众难以接受。2005年7月,伦敦公交系统发生系列爆炸案以后,大量的武装警察出现在繁华市区、车站和旅游景点,在当时惊恐万状的氛围下,公众对此没有太大异议。但是 7月22日,警方误将一名巴西青年认定为恐怖分子而对其执行了“格杀令”。由此,担心警察持枪会导致“滥杀无辜”的舆论形成了井喷之势,警方一度陷于维护社会安全和顾及公众感受的夹缝中不知所措。
就是因为分外珍惜自身的良好口碑,所以,尽管近年来恐怖主义威胁和暴力犯罪呈上升势头,英国警察依旧不愿例行公事地带枪执勤。英格兰与威尔士警察联盟主席简.伯利说,这意味着,警察们每天在冒着生命危险去为他们所供职的社区服务。
为了自身良好的口碑,英国警察宁冒生命之忧,也不愿佩带武器。不仅如此,为了顾及公众的感受,宁可辞职,他们也绝不佩带武器。口碑受损比恐怖主义威胁更可怕,不顾及公众感受比辞职更可怕,这就是英国同行对自身职业真谛的解读,也是他们对公众感受的解读。
所有警察,无一例外地会给公众某种感受。所不同的是,有的警察很在意公众的感受,并且尽其所能地给了公众想要的那种感受,他们被称为好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