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际米兰欧冠穆里尼奥拜仁慕尼黑巴塞罗那体育 |
足球是11个人的“集体运动”,这当然是个真理;
只不过对于国际米兰而言,这个真理更多体现在防守中,
而进球往往就是两三个人的“小集体运动”……
不丢球或者尽量少丢球,然后进球或者更多地进球,能做到上述两点的球队,一定就是那支冠军球队——
显然,穆里尼奥执教的国际米兰,正是这样的一支球队。
我们先看看国际米兰是如何进球的;准确说,是看看国际米兰进球之前场上是怎样的一种呈现。下图是欧冠决赛国际米兰打进第一粒进球之前的场上形势——斯内德得球正欲传身后球,米利托正欲正面前插。
2,拜仁防守球员对斯内德、米利托既无贴身更无包夹。
下图是欧冠决赛国际米兰打进第二粒进球之前的场上形势——米利托正欲突破过人,埃托奥正在中路跑动策应…
这个场面的具体特征是:1,国际米兰在对方门前形成二打四;
2,拜仁防守球员对米利托、埃托奥既无贴身更无包夹。
事实上国际米兰的两个进球几乎同出一辙,首先都是快速反击形成二打四的局面,其次,拜仁防守球员人数虽有两倍之多,但远远没有形成合力,甚至大部分是处于无效位置上“看客”。
让我们再回忆一下欧冠半决赛首回合国际米兰主场3:1巴塞罗那那场比赛。下图是国际米兰打进反超一球之前的
形势——米利托得球深入禁区,埃托奥中路包抄,身后还有潘德夫以及随后进球的麦孔正驰援而来……
这个场面的具体特征是:1,国际米兰在对方门前形成二打二(在对方禁区附近形成五打三);
2,巴萨防守球员对持球的米利托、包抄的埃托奥以及后插上的麦孔等人,既无贴身更无包夹。
这个进球与欧冠决赛的两粒进球颇为类似,国际米兰依然是通过快速反击在对方腹地形成主动,甚至参与进攻人数还多于对手,而巴塞罗那防守球员人单势薄,几乎完全失去了对重点区域和重点球员的控制。
国际米兰的进球之道因此浮出水面——由守转攻中趁对手防线立足未稳,力争通过快速反击在对方门前形成至少类似二对四的人力对比,即便人数看上去依然处于劣势,但可以进攻利用的空当已足够大,重要的是,对方防守球员大都还处于面对本方球门拼命回追的状态,防守体系无法充分建立,站住位置、协防保护更是无从谈起,国际米兰因此距离破门得分无限接近。
比较方知差距。让我们再看看国际米兰通常的防守形态。下图是欧冠决赛中拜仁慕尼黑在进攻,国际米兰处于防守的一个标志性的场面——拜仁大阿尔滕托普前场左路控球,奥利奇禁区内埋伏、穆勒禁区外试图跑动接应……
这个场面的具体特征是——1,国际米兰防守人数且有效防守人数众多;2,国际米兰麦孔、萨内蒂、奥托奥对控球的大阿尔滕托普实施了三角合围;3,国际米兰对萨穆埃尔、坎比亚索对奥利奇实施了包夹;4,国际米兰防守球员基本将关键的防守位置占据,并将对方传球线路彻底封死。
再看看半决赛对巴塞罗那时国际米兰一个标志性的防守形态(如下图)——巴萨梅西控球,正欲带球内切寻找机会……
这个场面的具体特征是——1,国际米兰禁区内外形成六防三;2,潘德夫、萨内蒂对梅西二防一、坎比亚索、萨穆埃尔对佩德罗形成二防一,同时卢西奥密切注意着门前的伊布拉希莫维奇,麦孔也在不远之处伺机而动;3,国际米兰虽然无法阻止梅西的带球,却将可能接应梅西传球的两名巴萨前锋严加看管起来。
由此,国际米兰的防守之道也跃然纸上——先在防守人数达到绝对数量并处绝对优势,前卫线与后卫线融为一体,对对方持球球员以及接应球员一一加以近身控制,甚至形成合围或者包夹的协防,压缩防守空间尽量切断对方的传球线路,迫使对手的进攻落入无计可施的尴尬境地。
从数学角度上讲,2打4和3打6、4打8貌似比例相同,但实际上区别甚大,进攻球员可以利用的空间和防守球员需要控制的空间远远不同;更何况,2打4的时候,防守一方的4名球员通常无法形成稳固的防守体系,所谓“4人”防守徒有其“数”而已;而即便7打8,防守一方的8名球员相对容易将空间占据,形成稳固体系,令对手所谓“7人”进攻也只能成为徒有其“数”而已。
穆里尼奥是翻译出身,现在我猜测其最初擅长的专业或许是“数学”和“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