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队新加坡高洪波门前杀手体育 |
高洪波执教中国队最终命运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
其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到一个当年的“高洪波”……
高洪波需要时间,高洪波更需要“高洪波”。
虽互射点球取胜,90分钟1:1战平(且是“追平”)新加坡对于中国队来说多少还是一种尴尬;如果再联想到两年前“朱家军”客场曾以0:0与同一个对手握手言和,“高家军”难免给人以“疑似原地踏步”的印象。
当然,若亲眼看了这场比赛,你还是可以感觉到中国队某种程度上的进步与提升。有热心评论者已迫不及待将中国队的打法冠以“西班牙式进攻”或者“阿森纳式反击”;坦白讲,我个人并不喜欢类似的类比,有点太“上纲上线”了。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高洪波的确让中国队呈现出了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战术追求。之所以说“有别以往”,一个最简单也最直观的论据是:以往看中国队的比赛,只要对足球稍微了解一些的人,都足以将中国队下一次传球的方向和线路猜个“八九不离十”;而如今看“高家军”比赛,皮球在中国队球员脚下总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运行方向,即便只是“间或的”。
“间或”不是问题,甚至可谓是走向“不间或”的必由阶段。自上任以来,高洪波咬定4-2-3-1不放松,其本质是对技术足球的坚定追求,“走技术道路”——这难道不正是对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万众期待吗?
“球是人踢的”,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的球员,踢出什么样的足球”;技术足球必然需要有技术、有意识、有头脑的球员去踢,至少高洪波对此心知肚明,于是我们看到出现在高家军阵营中球员,大体都是具备着一定的技术特点——姜宁、蒿俊闵、郑龙、杨昊、荣昊、邓卓翔、曲波、于海等等等等。
看上去高洪波已拥有了足够庞大的人力资源贮备,何况郑智、邵佳一、李玮峰、冯潇霆几位海归球员还可随时听命回归助战,而事实上呢,至少在两个重要的位置上,高洪波依然面临着“捉襟见肘”——“前锋”,以及“前腰”。
郜林无疑是高洪波4-2-3-1阵型中单前锋的“第一人选”,但这个“第一人选”与“惟一人选”之间的距离正在变得“无穷小”;虽过去两三年中韩鹏曾一度赢得中国队“第一前锋”的美誉也连续三次入围高家军集训,但严格意义上比较,韩鹏和郜林本是两名类型、特点完全不同的前锋,前者属于“站桩式”,后者则归于“扯动式”。
高洪波4-2-3-1阵型对单前锋的最大的要求恰恰是“扯动能力”——依靠单前锋的扯动,搅乱对手防线,为身后前卫线球员实施后排插上铺平道路……所以,才有了郜林的浮出水面,韩鹏的退居二线。
像切尔西德罗巴那样既能扯动又能得分的单前锋,全世界数起来恐怕也没有几个;再直白点说,高洪波的战术体系下,郜林是用来“牺牲”的,不是用来“得分”的。事实也是如此,比赛中郜林出现在左右两条边线附近的频率甚至远远高于其出现在对方门前,足以证明“进球”并不是高洪波对其最大的要求。
可一支球队若想赢得比赛,最最基础的前提条件无非就是进球;而如果单前锋的工作重点不是进球,那么,进球的重任只能更多落在其身后的前卫线球员肩上了,谁呢——姜宁?郑龙?蒿俊闵?邓卓翔还是曲波?
是的,上述前卫球员都可能实现进球,包括中新之战司职后腰的杨昊也可能进球,不过既便如此,他们均非纯正的“门前射手”;我的意思是,目前高家军急需一名可以不时幽灵般出现在对手腹地,给对手致命一击的——那个当年素有“冷面杀手”之称的——“高洪波”。
高洪波注重两翼进攻的思路昭然若揭,当边路突破、配合传中之后,需要有人潜伏在对方门前实施抢点攻门,此时单前锋郜林也许还在很远的边路呢,或许姜宁、郑龙、蒿俊闵、邓卓翔、曲波、杨昊中的两三个人可以包抄到位,只是他们的冲击力尤其头球功夫对对手球门有足够的威慑力吗?
他们每个人都比当年的高洪波跑得更快、突破更犀利甚至脚下技术更出色,但论头球抢点的能力,他们捆在一起大概都无法与当年的高洪波相提并论;而我始终认为,中国队无论怎样追求地面配合,未来冲出亚洲的征途中,若不充分发挥“中国头球队”的先天优势,无异于自废一半武功。
如今高洪波急需一个当年的自己,以影子前锋的姿态出现在高家军4-2-3-1阵型的前腰位置上,在郜林的策应掩护之下,在蒿俊闵、郑龙们的传中之下,发挥“主要得分点”的作用……只有这样,单前锋的牺牲才有价值,边路突击才有效果,人员分布才更匹配,进攻体系才更完整。
那么,在中国队中谁能扮演起当年的“高洪波”这个重要的角色呢?短时间内,或许郑智、邵佳一可以发挥一些余热,若做长远打算,高洪波只能将寻找“高洪波”的工作持续进行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