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自行车王国”到“汽车大国”之间少了个阶段

标签:
杭州斑马线保时捷汽车自行车摩托车 |
不论是一百多万的好车还是一万多的破车,瞎开都能置人于死地……
斑马线成了死亡线,人间天堂成了人间地狱。杭州,17岁无辜少女命丧保时捷轮下。
有人将目光集中在肇事者“富二代”的身份上,其实,真论起来开车撞死人的多半不是什么好车,开车的也多半不是富有之人。像日前北京五环路上发生的重大车祸,7死1伤,惨不忍睹,肇事车是辆破货车,肇事者显然不是“富二代”,“穷八代”倒是有可能。
还有人将目光集中在肇事者酒后驾驶的情节上,其实,真论起来开车撞死人的75%与酒无关,换句话说,倘若不喝酒就不出事儿,2008年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不会是7万多人而是一万多人。
酒后驾车违法成本太低肯定是一个问题,扪心自问,你以及你身边的人有多少有过酒后驾车的经历?其中又有多少比例遭受过相关的处罚呢?
现如今美国一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也有三万多人,听起来似乎也不少,但别忘了,美国人口比中国少10亿多、汽车保有量又是中国30年后方可企及的。两相对比不难得出结论,美国人行车走路更规矩、道路设施更完善、相关法律更完备。
在设施、法律严重缺失、滞后的情况下,行车走路时的自我约束对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遗憾的是,中国人在这方面又恰恰缺乏足够的意识。
意识是需要培养的,一如习惯;培养是需要过程的,一如成长。中国从“自行车王国”到“汽车大国”只用了短短的20年,其间,从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到一名“汽车驾驶员”——无数人几乎都是在一夜之间完成了两个角色的重大转换……幸福来得太快,难免忘乎所以。
中国人最早接触的汽车是公共汽车,最早认知的驾驶员除了雷锋也就是公交司机,还记得当年“不开斗气车”一度成为向公交司机发出的倡议,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习惯斗气,再早还有斗蛐蛐。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上车之后,车与车的关系、车与路的关系,车与人关系没有概念,基本上就是一个“斗”的关系,即便车与交警的关系,也大体如此,不是“斗”也是“逗”,中国进入汽车大国只有物质基础,而没有一切其他基础。
美国人眼里的汽车和中国人眼里的汽车笃定是两个内涵、外延截然不同的事物,美国人认为汽车的作用在于,可以把自己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中国人则认为汽车的作用在于,可以把自己从一个阶层提升到另一个阶层。
中国人同时习惯聚餐,并且无酒不成宴而且不醉不罢休,本来冷不丁开上车(不见得是好车)就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事儿,再喝得高了点,心里想点烦心事儿或者旁边在坐个美女啥的,一脚油门就随时可能踩到底了,斑马线算什么,就是两匹斑马在那儿又怎么?
酒后骑自行车出事儿伤得不会太重而且伤得多半也是自己,酒后驾车即使出事儿多半伤得也是别人,开着车人感觉相当于穿了副盔甲,刀光剑影之中安全有保障,何况,开车的人总觉得走路的人见到车来车往心里怕怕。
我以为中国从“自行车王国”到“汽车大国”之间还是少了个阶段——“摩托车海洋”。试想,假如中国历经了类似东南亚的“摩托车时代”,再循序渐进进入“汽车时代”,不至于每年有那么多人以“在10米空中看风景”的方式结束生命。
就说酒后吧。现在酒后驾车的人,如果当初酒后骑过摩托,情形大致如下——
1,猪撞树上了,他撞猪上了;
2,进过拘留所,不想再进了;
3,嘴撞漏了,胃摔坏了,总之喝不了酒了;
4,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