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因为他们都义无反顾争当“后进生”。

标签:
体育 |
问题:如果C罗、波多尔斯基、托尼、比利亚、罗本、穆图在一支球队效力,即使某一场比赛全部被列为首发阵容,他们在走进比赛场地之前的球员通道里就可能发生严重的内讧(情形类似下图);请问为什么?
足球不是生活的全部,但笃定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准确说足球同样也是生活的一面镜子,镜子里不仅仅有球和进球,更有人和人性。
我一直以为从足球中发现一些什么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事实上,因职业关系,十余年来有关足球技术、战术的文字写了不少,人五人六评三论四,但至少在这里领域我从来没把自己当作什么专家,充其量是个足球爱好者所写下的一点粗浅认识;
不仅是我,与我做着同样事情的人都是如此,谁也别吹泡泡,我曾经这样表达:在中国没有一个真正懂足球的人,其中纸上谈兵占一半,另一半则是马后炮。
若中国有、哪怕只有一个真正懂足球的人,中国足球还能是如今这副人嫌狗不待见的德行吗?
真正有趣的或许不在足球场上——这是我很多年前就悟出的一件事。是的,真正有趣的是人,踢足球的人,以足球为背景,生活与足球交织的横断面上,“人”,活灵活现。
我喜欢观察一些细节,即使那些细节决定不了什么成败,与所谓的“专业”亦无大关联;在这个圈子里,论这方面的观察力,我若“第二”,没人敢称“第一”。这个牛皮,我还真吹定了。呵呵。
1999年我做《新报·北京足球》的时候,就曾写过一篇题为《足球场上的细节》的文字,而今差不多10年过去了,全部内容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有一个段落依然记忆犹新,就是——《走在进场队伍最后的人》。
我想现在本文所提出的那个问题的答案足以浮出水面,是的,C罗、波多尔斯基、托尼、比利亚、罗本、穆图,这几名球员正是葡萄牙、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罗马尼亚国家队中各自的那名“后进生”。
“是又怎样?也许他们根本就不在乎,巧合而已!”——亲爱的朋友,如果此时你脑海中有着这样的不屑,我建议您现在就关闭这个网页,去做点您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好了,好吗?
进场的时候走在队伍的最后面,这是个人习惯而不是偶而为之;除非是一队之长,必须走在队伍的第一个,其他10名出场球员按说可以随便、随意选择第2到第11的位置,但事实显然不是如此——有一些球员对“最后一个出场”情有独钟,甚至说“迷恋”也不失为过。
还记得2002年世界杯冠军巴西队,谁是那个“走在进场队伍最后的人”吗?如果您淡忘了,有机会去问问李铁——那届中国队“走在进场队伍最后的人”,他该记得赛前中国队依次与巴西队握手,他最后握住了一个巴西人的手,同时还用当年随中国健力宝青年队留学巴西时学会的葡萄牙语向对方问候,结果让对方大吃一惊继而绽开笑容的场景。
那个巴西人名字叫做——罗纳尔多。
两天前我提出上述问题的时候,就坚信一定有朋友会留下与我相同的答案,若在平时我不敢肯定,但毕竟现在正值欧洲杯,关注欧洲杯与关注世界杯的球迷多少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对于足球似乎更投入一些且给人以阅“球”无数的感觉。
果然,至少有10位朋友在发表评论中先后提及几位球员进场的相同位置——最后一名。
接下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他们成为了一支球队的“后进生”而不是其他队友?为什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往往又都是一支球队的核心或曰支柱?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
我尝试对此现象做一番非理论非专业的“心理分析”——
首先,把他们当作一名“球员”看待,这些“后进生”多半在一支球队中拥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不论是精神上的或者是战术上的;
其次,把他们当作一个“人”看待,这些“后进生”多半有着很是鲜明的性格、个性,他们习惯我行我素甚至放荡不羁,不愿随大流,更愿与众不同。
如果他们能出任队长,或许可以很情愿地把最后的那个位置让给其他人,但如果没当上队长,他们必须在一字排开的进场队伍中,把自己牢牢锁定在“除排头兵(队长)之外最显著的一个位置上”。
在这一点上,这些球员的感觉与认识是无限趋同的,那个位置就是最后的“第11人”。
事实上,这并不难理解,除了队长“第1”之外其他10个位置,若排在第2或第3,第4或第7、第6或第10……两者或几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没有!惟一一个与其9个位置有显著区别的,只有最后那个“第11”。
潜意识里,那些球队中不可或缺或自认为不可或缺的球员,自然希望让人们对其有多一份的瞩目与多一份的期待,“第11人”的出场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样的希望——想象一下,当你在看台上或电视机前看到已经有七八个球员依次亮相,那个传说中的“巨星”、“大牌”、“大腕”却还迟迟没有出现的时候,难道你的心中没有升腾起更多的期待吗?
好了,几秒钟之后你终于看到了他,跟随着其他队友的脚步最后一个进场,此时掌声欢呼声骤然响起,那里面或许至少有一多半是给予他的,他很爽很欣慰,即便表面上顾作平静;
接下来,队伍在场地上一字排开,他所在的位置自然十分显眼;再接下来,该是演奏国歌的仪式,摄像机的镜头第一个对准的是谁呢?没错,就是他!全世界收看电视转播的观众也因此第一个看到了他庄严与严肃的特写,他的身前没有任何队友身体的遮挡,轻易就可以让人将其矫健的身姿一览无遗、尽收眼底。
你很容易想象,一支球队中不可能只有一名球员对最后那个“第11人”的位置感兴趣,事实恐怕也是如此,于是一场“暗战”不可避免,至少在最初的时候会有一番争夺,这种争夺不可能由教练出面调停,就像是比赛中获得直接任意球机会,即使有5个人都想成为主罚者,教练当时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哥几个自行解决这一“人民内部矛盾”。
因为资力(尤其在国家队中)不足,一些本是队中公认“第一球星”的球员,在面对另一名或已长期霸占“第11人”位置的老炮时,选择阶段性放弃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俄罗斯的阿尔沙文,其出场的排序是“倒数第二”即“第10人”,而“第11人”则是资格更老的谢尔绍夫。不过,我相信阿尔沙文迟早有一天将占领那个应该属于他的位置。
因性格原因,一些本有资格成为“第11人”的球星,也可能抱着与世无争的态度远离这场争夺,这些球员身怀绝技的同时,一定也是一个为人低调、做事塌实的人,所有的事事非非均与之无关,绯闻什么的更是无迹可循,比如意大利的大脑——皮尔洛;巴西的现役头牌——卡卡。
或许有朋友会提出:别总盯着世界豪门啊,那些非豪门球队又如何呢?
好,我告诉您欧洲杯其他一些平民之队的“第11人”——
土尔其:没有红牌停赛之前是门将沃尔坎,敢掌击身体比他大两号的扬·科勒,怎么样,有性格吧?
瑞士:哈坎·雅金,仅三场小组赛就个人独中三元,怎么样,够大牌吧?
捷克:扬库洛夫斯基,好歹是AC米兰的球员,虽然已不复当年之勇,但处处还得端着那个“范儿”;
奥地利:加里克斯(14号),虽然位置是不起眼的右后卫,但可是意甲球员,而且这小子踢球很有思想,技术运用常有非常之举,还记得其在对德国时在本方门前抗击戈麦斯力保空门不失的情景吗?
克罗地亚:斯尔纳(11号),右路突击手,带球过人技术出色,对德国有一粒闪电般的进球,也许国际知名度不高,但在队中资格绝对够老,至少莫德里奇代表国家队出场的次数还不及其一半。
……
作为中国球迷,不妨在这个周末看看中超(不必看全场,盯住入场仪式足矣)。相信过后您一定有这种感觉:这些各个队伍中的“第11人”——踢球“有点东西”,却也“没一个省油的灯”。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