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干预”能不能换一种说法?

(2008-06-01 00:40:27)
标签:

杂谈

姑且认为“interesting”只有一个中文翻译结果,即“有趣”;

 

但“intervention”却不该只有一个中文翻译结果,即“干预”。

 

“心理干预”能不能换一种说法?

 

不相瞒,直到这次地震发生之后,我才第一次听说“心理干预”这个词。

 

最初的直观感觉只有一个字:别扭;别扭在“干预”二字,虽说“干预”比“干涉”柔和一些,但两者之间大体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关系;而以往每每闻听“干涉”这个词,十有八九前面还有一个词:“粗暴”;即便是50%的粗暴,似乎也远离着温情。

 

近期各路媒体之上、各界人士口中,“心理干预”出现的频率与“抗震救灾”四个字不相上下,包括我自己在主持相关节目时也现学现卖、人云亦云,只是那种别扭的感觉并未因此而有丝毫的消减——对待刚刚经历灾难、急需心理援助的灾区同胞,一天到晚地“干预”来、“干预”去,是不是有些太不合适了呢?

 

不学英文很多年,原本底子也不咋样,但我依然斗胆推测“心理干预”应该是从国外传过来的词汇,一如“小提琴”或者“沙发”,这一点不奇怪,就好比类似“宫爆鸡丁”、“爆竹”这些词也是从中国传向外国的一样。

 

“mentality intervention”,如果不出太大的意外,这个英文词组应该就是中文“心理干预”的来源。其中,“mentality”没什么多说的,即是“心理”的意思,而问题的关键是“intervention”——或许“干预”(插手、介入)是一种或者说是一种普遍的解释,但除此之外,这个英文单词也有类似“调停”、“斡旋”的意思。

 

很遗憾,当初将“mentality intervention”概念引入中国的那些懂英文的人们,不约而同选择了最简单、也可能是最保险的“直译”——“心理干预”;更遗憾的是,此后的人们不分背景、对象,一直将这个直译“直”到现在”并可能“直”到永远。

 

莎郎私通说汶川地震“very interesting”,所有中国人都将其直译为“有趣”,然后怒从心中起;其实“interesting”不仅仅只有“有趣的”一种解释,至少还有另一种意思是“耐人尋味”(interesting : attracting your attention because it is special, exiting, or unusual 引自牛津高階第6版 “因為特殊、令人興奮,或不常遇到而引人注意”);

 

当然,这不打紧,这个知天命却不知深浅、不要face的美国女人因良知尽失遭万众唾弃实属罪有应得,最终die都不知道怎么die的,也不足惜。

 

但“mentality intervention”与“very interesting”不同,对象是我们的受灾群众其中更有许多尚且不谙世事的孩子,而既然已经认识到对于些同胞的“mentality intervention”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以为有必要提早放弃约定俗成的“心理干预”,而改换成另外一种表达方法。

 

“心理援助”、“心理辅导”、“心理疏导”,这些当然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我个人认为“心理陪伴”似乎更为适合——一来,心理历经灾难打击的同胞非常需要有人“陪伴”;二来,“陪伴”显示出的是一种平等对待,而“援助”、“辅导”、“疏导”或多或少都有些“以强扶弱”、“居高临下”乃至“好为人师”的味道。

 

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直译为“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是一个个笑话,而将“mentality intervention”直译为“心理干预”,虽不是笑话却可能成为一种“伤害”。

 

或许有人会提出学术上“心理干预”的翻译即为正解,但学术毕竟是学术,学术是没有人性的,就像之于“死”,医学里的“死亡”也是正解,但现实中我们依然有着“牺牲”、“遇难”乃至“逝世”的说法。

 

我们不是一直在强调“人性化”吗?

 

那么就将“mentality intervention”的翻译方法赶紧改换,并且进早统一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