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掩体后扎堆儿——现代社会与人性的必然产物

(2008-02-19 14:15:50)
标签:

文化

人类的那点事和人类的那点恶都充分且普遍体现在网络上。
 
网络是这样一个玩意:看似是在阳光下,实则是阳光下的黑影。黑是天然的掩体,像熄灯后的电影院,摸黑中的黑摸……
掩体后扎堆儿——现代社会与人性的必然产物
 
网络诞生的时候,被定义为“虚拟社会”——顾名思义,其具备“社会”的属性,只不过同时还具备“虚拟”的属性。
 
如今,网络虚拟的属性正在日趋淡化,甚至有时其比现实社会还现实,于是其社会的属性自然变得愈发突出。
 
社会有什么属性,网络就有什么属性;换言之,社会上有的,网络上都有,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网络的虚拟属性只剩下了掩体的功能。没有网络的时候,黑夜是最常见的掩体——所谓,白天“衣冠”,晚上“禽兽”;有了网络之后,就不太分白天和黑夜了,基本上是,网下“衣冠”,网上“禽兽”。
 
如果我们将网络视为现实社会的某种写照或者延伸,那其必然受到现实社会与人性的影响——上网的都是人,而人在现实社会中造就的人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在网络上以怎样的心理和状态呈现。
 
“集体做好事”到“集体无意识”再到“集体就闹事”——这是现实社会向虚拟社会延展的三步曲;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连邻居都懒得认识,同事都懒得交往甚至亲戚都懒得走动,但在网络上他们却随时可以将自己纳入到一个由无数陌生人组成的“集体”,彼此“亲密无间”,即便有时也有“亲密无间道”的情况发生。
 
有了网络这个掩体,人首先拥有了一定的安全感;安全感永远是第一位的,一如现实生活中,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
 
在自觉安全得以最大限度保障之后,人便开始在网络上追求某种归属感,归属感实际上是幸福感的一大基础,毕竟人多半还属于群居动物——“吾谁与归?”,古人早就有过类似的向往。
 
人情日益冷漠的现实社会让许多人失去了归属感,渐渐地人们发现在网络上很容易找到一份归属感——比如一个坛子上或者一个吧里,志趣相同的可以长期聚居在一起;观点相似的也可短暂簇拥在一起,要么称兄道弟、情同手足,要么同仇敌忾、并肩作战。
 
如果人的人性不被现实社会扭曲得太严重,类似扎堆儿于网络上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失为一种美好,事实上呢,扭曲的人性注定了一个扭曲的网络
 
已经是一个恶性循环——丑恶的社会、丑恶的人性让网络变得丑恶;丑恶的网络又让丑恶的社会、丑恶的人性变得更丑恶,如此往复叠加。
 
如果网络早一百年出现的话,我甚至以为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复存在了。你可以这样理解:百八十年后,人类生存的世界终将被人类发明的网络击得粉碎。
 
“掩体”终归有限大,而“集体”则是无限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