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 |
题记:
如果中国队不能解决攻守平衡
“守”意味着“等死”,“攻”则意味着“找死”……
中国足球又一次冲击世界杯的命运,掌握在两个塞尔维亚人的手中——一个保守,一个激进。
迪拜杯对阿联酋,福拉多让中国队演练防守,旨在为中伊之战未雨绸缪,实战中被对手狂射24脚门,0:0的结局可谓九死一生;
如今杜伊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为中伊之战定下的基调是全力进攻。此前其率中国国奥2:7惨败拜仁慕尼黑是以攻对攻的产物,较早的2006年德国世界杯其率加纳0:3不敌巴西也基本上是全线进攻的产物。
中国队与伊拉克整体实力上的差距,笃定不如中国国奥之于拜仁那般大,或许也不比加纳之于巴西那般大,但以中伊之战的结果论,即使中国队0:1小负与2:7、0:3的惨败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福拉多此前大练的4-5-1被舆论斥责为保守,事实上这并非是阵型的错,而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混乱不清的战术与乱点鸳鸯的用人有关。
中伊之战乃客场作战,又逢不容有失的首战,相对注重一些防守,加强中场兵力,多半符合足球比赛的规律;即便当初不可一世的穆里尼奥带切尔西做客诺坎普挑战巴萨,90分钟也是15分钟的进攻,75分钟的死守,场面难看之极,却赢得了希望得到的结果。
中国足球至少目前还远远达不到过程和结果的兼得,而过程对于中国足球一点也不缺乏——壮烈的或者苟且的都曾经历无数,多一场不多,少一场不少;中国足球只需要结果,具体说到除夕之战,中国队只求不败。
4-4-2,菱形站位,这是杜伊的标志性阵型,也是其所谓攻势足球的外在特征。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杜伊始终高举着4-4-2(菱形站位)这杆大旗,率中国国奥南征北战,其间有过成功的战例,但相对多的还是失败的战例,比如南非8国赛0:4被博茨瓦纳血洗。
事实上,中国国奥的攻击力并没有因为杜伊的攻势足球乃至4-4-2(菱形站位)的阵型得以质的提升,否则不会一再呈现N场不进球的尴尬。
原本就是蜀中无大将的前锋线,还坚持派上两名廖化充任前锋,效果真的会好吗?与其两名前锋无法实现1+1大于2甚至做不到1+1等于2,为什么不考虑撤掉一名前锋,增加一名前卫呢?
菱形站位的中场在压力不大的主场作战时或许还可一用,类似除夕之战客场对阵伊拉克,这样的阵型要么让单后腰疲于应付,要么将前腰累死途中;以目前中国队中后卫的实力水平,如果在其身前不能构筑一道相对坚固的屏障,两种情形随时可能出现:一是让对手禁区前沿任意远射发炮,一如迪拜杯对阿联酋;二是让对手直赛身后任人宰割,一如国奥对拜仁。
此前中国队5场热身赛惟一称得上像样的半场球就是对叙利亚的下半场,那个45分钟与其说是杜伊变阵4-4-2的功效,不如更准确说是中场人员的正确调整——拥有一定控球能力的周海滨、王栋、刘健的陆续登场,中国队的中场终于可以把皮球更多传倒开来,失误减少减轻了防守压力,同时控球增多逐渐激活了进攻。
如果我们将那个半场中国队整体攻防的洗心革面归结于周海滨的出场,那么在郑智、孙继海两位海归增援之后,正常情况下两人的技术、经验理应帮助中国队做得更好。
若郑、孙带领周海滨、杜震宇、王栋组成5人中场,在攻与守、控与突、快与慢、传与射等诸多环节上,是不是可以相对自如地结合与变换呢?
金志扬日前在谈及中伊之战时,曾有这样的表述:“对伊拉克,中国队不能强攻,而应该智取。”
我以为这样的观点至少值得杜伊、福拉多认真揣摩一番。亚洲杯已足以证明,足球场上好战且善战伊拉克人最喜欢什么?无非是喜欢和对手大开大合打对攻战——场面越激烈、越对抗,越高速,越你来我往,越刺刀见红,伊拉克人越可能如鱼得水。
如是,我们是不是一定非要投怀送抱投其所好呢?
双前锋、单后腰、对攻战,这是除夕之夜中国队取胜的种子,与此同时,也或将成为中国队惨败的祸根。
一场战斗中的信心或许需要依靠进攻来体现,而一场战役中的信心则只能通过结果来建立。
除夕之战中国队求生的手段不是全线防守,也不是全线进攻,而是真正做倒攻守平衡。
只是看上去中国队要么是杜家军,要么是福家军,却没想着将两者合二为一。
话说回来,足球场上但凡弱者,烦恼总是相似的——守是等死;攻是找死。
前一篇:20年前最流行的舞步——慢摇
后一篇:纯属把钱往水里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