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载:《垃圾场边的守望者》-9

(2004-07-25 07:55:33)
第9章中国足球有多少假新闻可以重写?
  
 连载:《垃圾场边的守望者》-9 
   
“不是早跟你说了不写新闻不写新闻了吗?!为什么非忍不住又要写呢?结果怎么样?写出了一‘假新闻’了吧……你个SB!”2004年7月15日下午3:35,我在心里这样痛骂着自己——3:27的时候我刚接了虞惠贤先生的一个电话。
  
那则“假新闻”是这样一不留神炮制出的
    
当天出版的《青年体育报》的头版发了我写的一条篇幅不大的新闻,题目是《米卢将解说亚洲杯》,大致内容就是米卢不日再次现身北京观看亚洲杯的同时,还将以嘉宾的身份进入CCTV的演播室参与转播现场的解说评论。我写这篇新闻稿的动机来源是看到了前一天出版的《足球》报上的一篇采访米卢的文章中引述老米的一段话:“……我已经答应中央电视台做转播的解说顾问了。”
  
虽然就是这么一点点信息却瞬间引我入胜让我不能自拔。我强烈感觉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新闻点——你想,前国家队的主教练解说现在这支中国队的比赛本身就是时光荏苒时空交错,当中国队踢得好或者踢得不好的时候米卢这条老狐狸会怎么评说将悬念丛生耐人寻味;再有,平时在CCTV做转播顾问的就是张路李维淼陶伟等几位中国专家,说的都是中国话,冷不丁来一说西班牙语的老米还得通过翻译,在观众的视觉听觉效果上一定会产生某种杂乱无章稀奇古怪的新意;再想到两年过去了,中国球迷中很多人一直对米卢难以割舍藕断丝连……诸多丰富的背景促使我毅然决然义无返顾决定时隔多日再次动笔写一篇我曾经下决心不再触及的新闻类的稿件。
  
《足球》报上那篇原稿的署名是“特约记者李响”,这让我对米卢将与CCTV合作解说比赛的消息只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换句话说,如果那篇稿子的署名不是李响而是赵响钱响孙响……或许我都还要在心里打上几个问号。
  
当然,我还是本着求真求实小心为妙的基本原则,以时空连线的方式展开了必要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我先拨通了黄健翔的电话,他没有给我肯定的答复但也没有完全否定,告知我此前在里斯本转播欧洲杯期间米卢曾经约见了CCTV《足球之夜》的制片人刘建宏,“估计他们商量过吧”;随后我又电话找到了虞惠贤,老虞证实米卢之前已经给他打过电话,说了“要去中央电视台解说亚洲杯”的事情。
  
综合了两个电话的内容之后,尽管心里依然有些不踏实,但我还是认为自己掌握的新闻素材已经足够详实了。是的,如果我更细致一些的话,应该再给刘建宏打个电话咨询一下,毕竟刘建宏是CCTV-5足球赛事转播的“现管”,对相关情况更了解。只是,坦白讲,虽然彼此熟识但我们平日很少见面也极少交流,有求于人之时方想起热情联络是惟利是图实用主义的一大表现方式,我不谙也不安于此道。
  
犹豫和错误两者之间果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学会了打麻将的那个时候我就应该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因为凡是我举牌不定三思而后出的那张牌,多半紧接着会伴随着身边传来的一声洪亮的“和了!”
  
在我写完稿上完版出完报十几个小时之后,老虞打来了电话。他略显内疚地告诉我,米卢又不去CCTV做解说嘉宾了,原因可能是“双方当初商谈此事时误会了……”
  
每一篇登出的稿子就像是每一盆泼出去的水——生米熟饭木已成舟。和老虞通话的时候,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数以万计的《青年体育报》读者已经、正在或者将要浏览我一不留神一手炮制的那则“假新闻”……
    
“假新闻”就像层出不穷欲盖弥彰的“假球” 
  
如果你曾经在吃米饭的时候吃到过沙子,那么你一定也读过“假新闻”(即使你浑然不觉信以为真);而如果将只要有那么一丁点的不真的新闻就统称为“假新闻”的话,那么我觉得8000足记中应该有6000人(当然包括我自己)写过“假新闻”,剩下的2000人之所以没写过“假新闻”,主要是因为他们只负责写评论不写新闻。
   
“假新闻”在世界媒体范畴不是中国媒体的独特产物,在中国媒体范畴也不是足球媒体的独特产物。“假新闻”就好比是“假商品”——商品社会中想杜绝“假商品”的难度一如找一块纯度100%的黄金或者找一个100%正圆的西瓜。
    
我没有系统学习过新闻学的知识,所以一直不太清楚学术上对于“假新闻”的标准定义。依据我个人从实践中积累的肤浅的认识和理解,“假新闻”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无中生有生编硬造  
  
此类“假新闻”见诸报端的除了字和标点符号是真的之外,几乎就再没有什么是真的了。2002年世界杯前中国队在澳门与葡萄牙队热身赛期间,某专业报的一位记者撰写的一篇菲戈的假的独家专访不知怎么就被葡萄牙新闻官发现并当众予以揭穿。由于产生了类似开国际玩笑式的严重的国际影响,结果该同志被报社除名了。
  
这样的“顶级假新闻”多半都发生在人物采访类的稿件上。我就说我采访了某某,你还别管我是在厕所还是在澡堂,反正当时四周无人就我们俩,天知地知我知他知。
  
“顶级假新闻”也多半容易发生在国外采访中。因为记者们一到了外国就自然而然地会有一种天高任鸟飞、新闻随便写的自由感觉。比如,2001年在遥远的阿根廷举行的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期间,以一位天津老记为首的几位中国足记总觉得不搞出点爆炸性的新闻就对不起翘首以盼嗷嗷待哺的祖国读者,于是连夜联手精心精致地打造了一条《博卡青年相中三名国青小将》的“假新闻”,并一举在万里之外的国内引发了强烈反响轰动一时。据说,当时动笔之前为了究竟让当年南美解放者杯冠军得主博卡青年队看上哪三名国青小将才更像一条真新闻的问题,那几位足记哥们之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家小餐馆里还发生过一番面红耳赤据理力争的业务纠纷。
   
●2.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与纯粹杜撰式样的“顶级假新闻”相比,捕风捉影式的“假新闻”毕竟还是有“风”(即使是空穴来风)在前,因此只能归类于“高级假新闻”。此类“假新闻”的写作心理和写作过程简单形容就是“给我一点阳光我就灿烂”或者“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搬弄是非”的那种感觉。比如,前任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王俊生同志在正式下课前的一年半载时间里,在媒体上实际上已经有过N次下课的记录了。成都某日报就曾经提前单方面宣布过“王俊生下课”,以至于让许多球迷喜出望外奔走相告。写这条新闻的记者显然是听相关人士提到了此事,只不过没有非常确定的时间表而已,但是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以及可以想像发目的,最终还是选择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高级假新闻”实际上带有着很大成分的赌博性质——运气好赌赢了,不仅是真新闻还可能是独家新闻以及爆炸性新闻;否则,就只能接受不是有人予以追究就是有人出来辟谣的尴尬命运了。
   
●3.以偏盖全断章取义
   
此类“假新闻”曾经让许多被采访者身受其害苦不堪言叫苦不迭。比如你接受一位足球记者一个小时的采访,说了不下一万字,但文章出来后只有1000字,而这1000字高度浓缩的内容,所有的条件、背景均被一带而过忽略不计,只留下最劲爆惹火的几段关键之语。结果整个的意思看上去要么是驴唇不对马嘴,要么是挂着羊头卖狗肉。
  
其实有时出现这样的“假新闻”也可以理解,毕竟你说了半天的狗咬人的故事中间好不容易出现了几处人咬狗的篇章,记者怎么可能放过呢?
  
几年前在中国甲A四处谋生的巴西人塔瓦雷斯屡屡在接受文字记者采访的时候深受其害有口难辩,痛定思痛痛改前非决定从此不再接受文字记者的问询只接受电视媒体的拍摄,在他看来,有图像有声音的电视采访肯定是“假”不了的。其实,隔行如隔山,老塔显然没有意识到即使是电视采访也存在一个编辑者剪接的过程,不断的“蒙太奇”之后李逵说不上什么时候就变成“李鬼”了。
   
●4.合理想像添油加醋
   
此类“假新闻”在中国足球媒体上可谓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鲁迅先生曾经形容中国人具备看到了女人的臂膀就能想像到女人的裸体(大意如此)的特异功能,中国足记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正在将此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健力宝少年队留学巴西引起全国球迷强烈关注。球队原计划乘飞机离开的那一天,偏巧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滂沱大雨。一位《中国体育报》的记者因故没有前往机场采访,但依然写出了一篇有关健力宝少年启程的“新闻”,文章中甚至还有诸如“飞机终于缓缓地起飞了,送行的亲人们眼含着热泪在雨中向机上的少年们频频挥手……”等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生动描述。第二天,这篇新闻如期刊发在了该报的显著位置,让无数读者感动得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不想,当天其他有记者前往机场采访的报纸登出的却是一则新闻——“健力宝少年队航班因雨取消,将推迟一天启程”……
  
坦白讲,为了增加文章的感染力,我自己有的时候也写过类似的“假新闻”。比如2004年中超揭幕期间米卢再次来到中国,我的一篇采访他的文章里有他说的这样一句话:“被人怀念有时比接受掌声更幸福”。其实,这不是老米的原音重现,一般来说他说不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注:半开玩笑);老米的原话是:能有人想念我当然是让我觉得很幸福的一件事。
   
●5.不求甚解疏忽大意
   
此类“假新闻”在中国足球媒体上也经常出现。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足记有意造假,往往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在写作者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我还是一个关注足球新闻的报纸小读者的时候,有一次中国队在长城杯上1:0战胜了一支忘了是什么的队。第二天我先后看了5份不同的报纸上的5名不同的记者分别写的5篇同一场比赛的消息,结果发现关于中国队惟一的那个进球的记述,5篇文章中进球球员有3种说法、传球球员有4个版本,最壮观的还是进球的时间——5篇稿件写了5个时间不说,最大的一组时间差居然有6分钟!
  
现代足球报道中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更多的是缘自于记者自身的原因——不认真不仔细不了解不专业或者萝卜快了不洗泥。比如如果一位初来乍到的足记原本就分不清周海滨和张烁的长相,即使写出“张烁被阿里?汉尝试踢后腰”的“假新闻”也只能属于稀松平常见怪不怪了。
  
真正意义上的“假新闻”可以说是足球媒体恶性竞争的必然产物。人在江湖,“笔”不由己。就像是中国足球这个江湖上层出不穷欲盖弥彰的“假球”,有的是蓄谋已久,有的则是无力抗拒。所以我尊敬的足球记者兼足球评论家兼专栏作家兼文艺批判家兼小说家兼散文家兼泡吧以及泡妞学家——王俊(大仙)老师曾经在一篇随笔中肆意调侃道:凭什么允许你踢假球就不允许我写假新闻?!
   
借你慧眼也未见得能把假新闻看清
   
在25年读报史以及10年足记史的基础上,再结合对自己和同行们共同创造的“假新闻史”的去精取粗去真存伪,现将如何鉴别足球假新闻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奉上,丝发之功不足挂齿,欢迎大家一起畅所欲言提出宝贵意见——
  
●如果一篇稿件中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xxx(足协官员、俱乐部人士、教练、球员等等)说……”或类似这样的文字,那么不管他究竟说的是什么,即使说“地球是圆的”,“假新闻”的可能性也几乎是90%——因为通常“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那个人就是作者自己。 
  
●如果是一篇内容具有相当爆炸性和敏感性的新闻,报纸上的署名却不是“本报记者xxx”而是“特约记者xxx”,同时作者名字显然不是真名而是花里胡哨的“笔名”,那么其“假新闻”的可能性超过80%——因为“假新闻”署上记者真名只能证明有人脑子不幸进水了。
   
●如果是一篇国外足球人士的独家专访稿件,假如没有作者和被采访者的合影一并刊出,那么“假新闻”的可能性超过50%;即使配发了合影照片,采访内容的真实性最多40%——因为有了合影之后,人很容易有恃无恐变本加厉。
  
●如果是一则看上去异常轰动的新闻,尤其还是涉及到具体人的负面新闻,见报之后老半天却没有相关人出来反驳,这篇东西是“假新闻”的可能性极大——因为实在太“假”了,让人根本不屑一顾不值一驳。 
  
●凡是采访中国足球人士的文章中,出现被采访者(阎世铎除外)脱口而出一些言简意赅回味无穷的至理名言,这样的内容多半是“假新闻”——因为以中国足球从业者的文化素质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很难做到出口成章(粗口成脏或许可以),显然是记者妙笔生花的杰作。
   
有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是借你借你一百双慧眼吧,你也未见得能把中国足球的假新闻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身处于现阶段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中国足球媒体的新闻竞争之中,作为一名足记不论有意还是无意始终不写出任何一篇“假新闻”的途径只有惟一的一条——不写新闻,换句话说,连真新闻老子都不写,更别说假新闻了。
  
我发誓:我从此再也不写什么狗日的足球新闻了,并且是Never!只写分析,因为你可以说我的分析没有水平、分析没有道理,但你不能说我那是“假分析”。(未完待续)
  
PS:今一大早上网便看到一则新闻标题:国足选帅尚未进入议程 50万美金年薪纯属无中生有;
 
呵呵,又开始了……连载:《垃圾场边的守望者》-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