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一年前英国媒体曾将董方卓列为曼联的“第7前锋”;
如今这个排序也许是第10、第12甚至第15……
相比于巴塞罗那,曼联人已经足够客气了,6:0击败深圳上清饮根本称不上有多么血腥。
当年阿里汉执教的中国队曾经被巴萨6:0血洗,后来和两位参战国脚就一个话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如果巴萨铆足劲往死里打能赢中国队几个球?”最终三个人给出的答案虽各不相同却也都没有低于两位数。
不低于两位数的答案还有有关“董方卓是曼联的第几前锋?”的问题——一年前是“第7”,而如今呢?
我不认为亚洲杯的失利是董方卓状态低迷的罪魁祸首,过去一年在曼联预备队一球未进的尴尬记录已将其此前在比乙联赛中累积起来的自信心严重摧毁;包括本场比赛新加盟的纳尼首发出场的出色表现又犹如当头一棒,董方卓需要一付怎样坚强的神经才可能承受这样的一份泰山压顶?
在替补上场的30分钟时间里,如果对手是切尔西哪怕西汉姆,董方卓的发挥都还算说得过去,如果当时不是大比分领先而是处于僵局也算说得过去,如果身边的队友不主动与之寻求配合也算说得过去,问题在于上述所有假设实战中都不成立,那么惟一成立的就只有:董方卓现有的能力包括信心与真正的曼联相去甚远。
直观形容,小董是场上穿着曼联球衣却游离于曼联之外的一个人。尽管一次横敲为依格尔斯助攻,但那并非是一记多么有创意的做球且进球95%基础后者鬼斧神工般的射术,让弗格森记忆深刻的更可能是小董3次越位、6次失误、1次射门(高得离谱)的技术统计;与其同时替换上场的史密斯资格更老,尚且在拼命反抢中2次实施倒地铲球,遗憾的是,小董连这最基本的“态度”都无从体现。
曼联特殊的攻击方式对参与进攻球员有着极高的要求——前场攻击4人组场上位置随时变换,没有绝对的前锋、边锋、前腰,相互之间必须有默契的配合,地面传切层层推进,一切都需要相关球员以出色的技术意识作为保障,否则球到脚下十有八九成为球队进攻的“终结点”。
董方卓今天的表现不是纯粹的“失常”,技术和意识的差距远远大于身体和精神状态上的不足,恰恰那是短时间内难以弥补的“先天差距”。
姑且先不考虑随时可能转会而来的特维斯,即便曼联现有球员中董方卓的生存空间已变得愈发狭小——鲁尼、C罗、吉格斯、萨哈、纳尼、史密斯、依格尔斯……即便有一天迫不得已要在朴智星和董方卓两人之间选择一个出场打前锋,恐怕弗格森也会毫不犹豫把希望寄于前者。
上赛季时隔多年重夺英超冠军的曼联还有更远大的追求和目标,类似联赛杯冠军都不见得轻易放弃,未来通过招兵买马只能让阵容越来越强大。有没有可能是一个问题,有没有必要是另一个问题。董方卓真的没有太多必要继续留在曼联了,这与勇敢或者逃避无关。
意大利小将罗西坚决不愿回曼联打替补,董方卓却在发誓“不管困难有多大,我都会在曼联选择继续坚持……”;这样的誓言与冰冷的现实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董方卓最需要的是进球,而进球的前提是能够更多打上比赛;一件曼联红色球衣看上去很美——和看台上红魔球迷身上的一样美。
不是板凳宽,是板凳长;板凳长,扁担宽,扁担绑在了板凳上,板凳可能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吗?
如今董方卓需要寻找第二个“安特卫普”——一片真正属于自己自由驰骋的天地。再美丽的天空如果冲不破也惟有形同牢笼;再年轻的面孔也经不起板凳的消磨,何况22岁也不算太年轻了。
前一篇:亚洲杯点滴——李云在还在!
后一篇:塔利班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