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眼:
老特拉福德球场像一口平锅,曼联米兰像是一张烙饼的两面
卡卡先翻了一次,鲁尼最后又翻了一次……
风云突变幻莫测,类似迅雷不及掩耳盗铃;老特拉福德上演一幕大喜大悲喜交加。
变!弗格森和安切洛蒂不约而同都选择了主动球变,前者排出“弗莱彻+卡里克+斯科尔斯”组成的三后腰,后者则放弃“圣诞树”祭出4-4-1-1;这样有针对性的部署让本场比赛充满着战术含量。
安切洛蒂没有派专人盯防C罗,弗格森却派出斯科尔斯专盯皮尔洛!实战中米兰依靠集体力量合围C罗收到不俗的效果,至少葡萄牙人在开局利用角球先拔头筹之后并没有在运动战中再制造太大的威胁;而弗格森试图通过限制皮尔洛来切断卡卡与米兰前卫线的联络,但上半场巴西人依然凭借强大的个人能力两度洞穿曼联的球门。
中场休息是比赛的一道分水岭,下半场伊始场上呈现出两大变化:一是斯科尔斯不再致力于冻结皮尔洛而是全力投身到进攻组织之中;二是马尔蒂尼突然因伤离场而换上了不靠谱的博内拉;前者让曼联一度瘫痪的中场组织变得更加有序;后者则让米兰一度稳固的后防变得漏洞频出。
平局+客场进球,这应当是米兰人登陆老特拉福德之前两大既定目标,上半场2:1的领先让米兰人无限接近于实现“超额完成任务”,以至于下半场大部分时间里安切洛蒂的球队更加心甘情愿打起了防守反击,尤其在53分钟“重伤才下火线”的加图索又因伤下场之后,曼联凶猛的反攻让米兰的中后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C罗在下半场前15分钟走了一段弯路,其一味抱着左路边线的个人带球突破在奥多、布罗基的联合封堵之下屡屡受挫,几乎将曼联整个进攻带进了一条死胡同;好在关键时刻三名后腰联袂在中路发起了一次致命的攻击——第59分钟弗莱彻直塞、卡里克横拨、斯科尔斯挑传,最后由鲁尼禁区内拧身劲射将比分扮成了2:2!
这才是曼联标志性的中路配合进攻,当然一切也建筑于米兰连续失去马尔蒂尼和加图索之后中路防守力量受到极大削弱的基础之上。
即便是2:2的平局也足以让米兰人以胜利者的姿态全身而退,84分钟安切洛蒂用古尔库夫换下一场比赛就没沾到几脚球的单前锋吉拉迪诺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准备收摊。
我之所以说米兰最后补时阶段的丢球“匪夷所思”,并不是指米兰最后时刻丢球本身而是指其丢球的方式——一支已经准备收官的球队、一支可以接受平局的球队、一支强项是控球的球队,在比赛已经进入伤停补时阶段居然被对手以快速反击偷袭的方式而不是阵地进攻狂轰滥炸的方式一击毙命,难道还不够“匪夷所思”吗?
那个时候米兰人完全可以凭借控球倒脚将最后的120秒钟安然度过,没有任何必要再冒险实施大举压上,请注意:当曼联后场断球吉格斯从中场带球发动反击的时候,米兰中后场所呈现出的是一片开阔地,让威尔士人一马平川从容送出一记直传,瞬间为鲁尼随后的绝杀铺平了道路。
以双方有威胁的射门次数衡量(曼联22次射门11次中目标;米兰14次射门4次中目标),曼联3:2取胜的结果趋于合理,重要的是,当C罗陷入困境的时候,斯科尔斯挑起了组织重任、鲁尼扮演了门前杀手;从这一点说,C罗比卡卡幸运,后者依然只能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支撑着米兰90%以上的进攻。
曼联首发11个人踢满全场,残阵出击顶住压力实现翻盘实属不易;米兰比赛中两次意外减员,也深刻体会到了伤病之痛;总体衡量这是一场“残缺”的较量,也是一场“公平”的较量。
对曼联而言,3:2的取胜是“好结果中最差的”,对米兰而言,2:3的失利是“坏结果中最好的”,终场哨声响起的时候,双方球员的表情都是趋于一致的平静——胜利者没有特别的狂喜,失败者也没有特别的沮丧。
悲喜交加让战斗还将继续。一周之后的圣西罗,曼联的阵容将变得完整,米兰则将拥有主场之利……至于鹿死谁手?
上帝才知道。(完)
PS:赛前写了一篇本场比赛的前瞻:曼联和米兰的节奏之争
C罗和卡卡的直接对抗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给一个客观的评价。
后一篇:阿尔法才是快乐男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