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斯菲尔德出生于1949年,安切洛蒂出生在1959年,而圣西罗的90分钟充分表明:前者不妄负比后者多吃了10年的咸盐。
以双方首发阵容包括战术打法衡量,应当说安切洛蒂和希斯菲尔德都做到了有的放矢。AC米兰祭出4-3-2-1圣诞树旨在加强中场,而拜仁马凯突前、波多尔斯基堕后的锋线部署也多半是为了强化中场争夺;同时米兰抢攻在先,边中结合,显示出主场作战的优势,而拜仁多数时间以防守反击应对也体现着客场作战的策略。
区别在于双方教练的临场指挥,让我们看看希斯菲尔德和安切洛蒂的换人以及效果。
希斯菲尔德——
第68分钟,面对0:1落后的比分希斯菲尔德率先有所动作,同一时间用皮萨罗换下波多尔斯基;莱尔换下萨尼奥尔;前者属于有身高、有冲击力的中锋,后者则是攻击型右前卫,这种配套式换人传递着一个明显的信息——以边路起球传中的方式对米兰防线实施更多的空中打击;
效果:第76分钟拜仁左路角球开出后,接着在右路45度冲吊,皮萨罗远门柱高高跃起头球回顶,跟进的中卫范比腾抢第二点命射中的将比分扳成1:1平;
第85分钟,面对1:2再次落后的局面,希斯菲尔德最后一个换人名额用圣克鲁斯替换下马凯,这一换人的目的更为明确,就是利用圣克鲁斯的身高和冲击进一步实施空中轰炸;
效果:补时最后一刻,哈格里夫斯将中场偏右的任意球吊入米兰禁区,圣克鲁斯在第一点力压马尔蒂尼(有犯规嫌疑)搅乱了米兰队的防线,范比腾再度在远门柱附近混战中将球攻进对手球门,从而帮助拜仁不可思议实现了全身而退。
安切洛蒂——
第71分钟,也就是在希斯菲尔德率先动作后的3分钟,安切洛蒂用因扎吉替下吉拉迪诺,看上去这一换人传递的信息是:米兰不满足1:0的比分还要继续加强进攻;
疑问:应当说安切洛蒂渴望谋取更多进球的思路无可厚非,只是具体到换人,吉拉迪诺并没有出现体力不支的现象,且此前在前锋线上的扯动为身后卡卡和西多夫的后排插上做出特别的贡献,而米兰当时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中场球员体能下降继而带来组织效率的降低,其中尤以三天前就代表米兰联赛中出战罗马的西多夫为甚,正常情况下安切洛蒂理应首先通过换人加强中场的控制力,结果换上的因扎吉因得不到中场更为有力的支援而形同虚设;
第86分钟,安切洛蒂用卡拉泽替换下扬库洛夫斯基,应当说这一换人还是颇有针对性,拜仁新换上的莱尔在米兰左路的冲击很有威胁,因此用卡拉泽的上场加强左路的防守是合理准确的选择;
第87分钟,安切洛蒂用攻强守弱的古尔库夫替换西多夫,这更给人一种感觉,已经2:1再度领先的米兰还想加强进攻;
疑问:实际上在卡卡罚进点球之后,在拜仁凶猛的反攻下米兰的中场拦截能力随着场上球员体能的下降而急剧同步下降,最突出的表现在于:拜仁经常能够在第一轮攻击米兰解围之后,还可以在外围抢断重新发起第二轮攻击,此时米兰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通过换人加强中场的拼抢阻截,遏制对手在中场威胁极大的起高球战术,高不懂的是工兵型中场布罗基已经在场边做了一段时间的准备活动,结果换上的却是古尔库夫,结果拜仁还是通过米兰在中场防守中无能为力的一次犯规所赢得的一次任意球,迎接了一粒压哨球的到来。
希斯菲尔德和安切洛蒂在临场指挥中各自三次换人,前者目的明确,效果不凡,换上的三人中有两人先后为球队的两个进球做出突出贡献;而后者用意模糊,效果平平,换上的三人既没有起到加强进攻的作用,也没有为防守添砖加瓦。
于是,这场比赛的最后20分钟首先是希斯菲尔德在临场指挥中击败安切洛蒂,随后才有了拜仁逼平米兰;而相关的统计数字也足以支持这一论点——拜仁慕尼黑全场射门共计14次,在前72分钟,拜仁慕尼黑队射门次数仅为6次,而在最后20分钟拜仁慕尼黑射门次数达到了8次之多!全场5个角球,在最后20分钟分钟也占有有3个!
平心而论,AC米兰的运气相对差了一些,上半场安布罗西尼和吉拉迪诺小禁区内形同“扣篮”式的头攻居然都被神勇的伦辛在球门线上挡出;而整场比赛拜仁有威胁的射门只有两次,却实现了100%的破门率。
范比腾以被巴斯腾灵魂附体的方式出现,两度小角度攻门得手成为拜仁拒绝失败的第一功臣,如果联想到1/8淘汰赛中另一名中卫卢西奥主客场均有过攻陷皇家马德里球门的记录,拜仁的中后卫已经成为整体进攻中一件有力的武器。
卡卡获得的点球当属“莫须有”,而拜仁最后一粒进球之前圣克鲁斯的犯规也显而易见,主裁判两次错误的判罚先后改变了场上的比分,还好,双方各自受益多少体现出“错判的公平性”。
客观说AC米兰的技术能力明显高出拜仁,主场作战本有足够的资本取胜,只是他们的对手不仅是场上韧性十足的德国球员,还有场边那个经验丰富、算度准确的希斯菲尔德。可惜,卡卡们虽竭尽全力最终也没有能够弥补安切洛蒂与希斯菲尔德在临场指挥上的那份差距。
或许因为年轻永远是相对的,48岁的安与58岁的希相比,还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