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的结果只是其一
更令人欣慰的是
杜伊改变着国奥的——
精神气质和战术风格
从第41分钟直到第88分钟,长达47分钟10打11的中国国奥始终没有换人!
在足球比赛中,一名后卫中途被红牌罚出场外司空见惯,一般情形下(尤其又是比分领先)派遣一名后卫替补上场加强防守同时换下一名中前场攻击型球员几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在中伊之战中,塞尔维亚人杜伊出人意料决定按兵不动!
单纯以保持场上球员体能这一目的出发,在下半场15分钟左右实施换人似乎也该是一种必然,而杜伊显然并不为什么体能而担心。事实上,在以少打多的下半场,中国国奥并没有显示出少打一人的人数劣势。
当然不换人不代表杜伊“不作为”,其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调配了10人应战的中国国奥——左右边前卫陈涛、沈龙元在防守的时候回撤到左右边后卫的位置上,同时,两名前锋郜林、朱挺也回撤至中场,与郑智组成第一道防守屏障,加上身后后腰位置上的周海滨扼守中路,在中国国奥这样的10人防守体系面前,伊拉克人多打一人却也未能造成出更多直接的威胁——可能破门的机会甚至还不如11打11的上半场。
比赛伊始,中国国奥进入状态的速度显然要比对手更快;大赛的第一场比赛,两军对垒进入状态的速度可谓至关重要,中国国奥在这个关键点上占据了先机并有所收获——趁对手立足未稳的时候,周海滨7分钟的快速进球为中国国奥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杜伊用拒绝人员调整向场球员传递的是一种信任,而事实证明其的这份信任有的放矢,10人国奥丝毫没有出现慌乱,更重要的是,中国国奥没有为保住1:0的领先优势而选择一味退缩的死守。
中国国奥由守转攻的速度明显提升,得到反击机会的时候所投入的兵力也不是那种习惯的凤毛麟角。下半场第17分钟的一次反击进攻最为典型——陈涛和刘宇在左后场两次短传之后,后者一记直长传,原本在前场左路游弋的前锋郜林向内移动带走对方的右后卫,此时原本在中路的郑智突然斜插对方右后卫身后的空当,得球后转身摆脱下底传中,只可惜从后场跟进上前的后腰周海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操之过急将必进球打飞……
短传、长传、换位、插上、突破、传中、包抄、射门……除了没有实现进球,中国国奥这次进攻的过程堪称完美,体现出较为丰富的技战术含量,整体与个人、边路与中路、短传与长传、传中与射门等足球比赛中密切相关的环节均有机结合起来。
第74分钟场上一个可能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完全可以彰显出中国国奥在杜伊调教下对进攻所迸发出的强烈欲望——当反动一次反击的时候,郑智中前场右边路控球,从后面突然插上进入前场准备在其身边实施接应的不是任何一名前锋、前卫的队友,而是中后卫冯潇霆!
10打11,1:0领先,时间又所剩无多的时候,一名中后卫依然敢于置后防于不顾而冲到前场参与反击进攻,这是一种战术的追求,更是一种气士的体现。也正是在中国国奥一份强硬的精神气质笼罩之下,伊拉克人在比赛的最后时段已经渐渐失去了追平比分的信心。
结果是重要的,开门红更重要,但相比于1:0的胜利,比赛的过程中国奥身上所体现出的战术风格与精神气质的提升才更令人欣慰——那是长期以来中国足球最缺少的,也是杜伊正在用他的经验与能力努力塑造着的两样宝贵的东西。
仅仅40天的打磨,塞尔维亚人又不是神仙,中国国奥在比赛中仍然暴露出一些明显的不足——防守上的纵深保护尚且不够,造成上半场多次被对手突破防线形成一对一的危险局面;进攻中虽打出了不少有效的配合,也获得了多次破门良机,但临门一脚的把握上尚欠缺高效——比赛中,郜林、朱挺、周海滨都先后错失了扩大比分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还有郑智和王大雷,前者作为场上唯一的超龄球员充分发挥了自己一队之长的作用,肩负起战术核心乃至精神领袖的双重职责;而后者凭借个人才能的发挥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确保球门的安然无恙立下汗马功劳。
杜伊对中国国奥的改造刚刚开始,初见成效自然让国人对其有了更大的期待……
前一篇: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