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眼:
10年前在球场相聚的足球迷们,20年后,也许只能在在电视机前共同收看《夕阳红》节目了……
一项颇有意思的网络调查:足球和篮球,哪个是中国第一运动?调查结果不出所料:65%的人选择了——篮球。
我以为现阶段中国篮球和中国足球的区别在于:没有姚明,中国篮球就很难再成为“中国篮球”;而没有谁,中国足球都还是“中国足球”。
整体形象的糟烂,是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中国足球的一大原因,拥有姚明这样一位英雄般的旗手,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国篮球的一大原因。相比之下,中国足球更像是一个反面人物云集其中的群体。
据说CCTV《足球之夜》创始人张斌日前在对比中国足球和中国篮球迥然不同的现状时,曾有过一番类似反思式的感慨,其认为10年前自己和同伴在节目中大肆揭露中国足球职业联赛
种种黑幕的举动,“有待商榷”。
显然,当如今连中国球迷一直视为圣土的意大利甲级联赛都爆出惊天丑闻之后,当年中国职业联赛所谓“令人发指”的类似“渝沈之战”的玩意,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的玩闹性质。只是当时由于信息的局限让许多人包括中国足球新闻工作者对此无从深刻感知,在公正、公平乃至正义的感召下,以《足球之夜》为代表的国内媒体一齐将炮口对准了中国足球的阴暗面;
此后,随着体育媒体新闻竞争的愈演愈烈你死我活,中国足球的负面报道作为最可能吸引读者的焦点内容,令各家媒体趋之若骛直至层出不穷。
结果可想而知:中国足球成为了“邪恶”的代名词,加之多年以来成绩鲜有突破,水平难有提高,大量球迷在失望和愤怒中流失且一去不复返。
10年前,中国足球最耀眼夺目的年代里,中国篮球大抵只能在门可罗雀的角落里缱绻。如今,中国篮球随着姚明的横空出世成为中国体育迷的新欢,而中国足球还在路上,更准确形容是,还在一条接近倒退的路上。
时下,真正的足球迷大都集中在30岁以上的人群中;青少年中篮球迷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看NBA、穿嘻哈装、听黑POP、跳街舞,他们根本不关心什么中国足球,也许遇到中国足球的重大赛事也会看几眼电视转播,但这种注意力几无任何粘性可言。
类似黄健翔、张斌等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人,可谓是中国“最后一批”(请注意,批是指群体而不是零散)可以用“狂热”二字形容的球迷代表,再往后,严格意义上的足球迷的数量呈几何级锐减;更重要的是,你很难想象这种趋势在若干年内可能发生什么质的改变——别忘了,2001年中国队历史性打进世界杯决赛圈的辉煌,都未能真正掀起一股可持续性的足球热潮。
像乱砍烂伐之后的水土流失,重回到郁郁葱葱已经不太可能了,能留下点小片绿地已经就算是不错了。
20岁日立,30岁奔腾,40岁正大,50岁微软,60岁松下,70岁联想……
20年后,中国铁杆球迷群体的平均年龄将达到60-70岁左右,到那时,《足球之夜》也许只能和《夕阳红》合并播出了。
届时节目的口号将是:《足球之夜》——中老年球迷每周的联想!
后一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