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眼:
公众前却形象不佳
这要么是自己浑然不觉
要么是没人旁敲侧击……
现在是2006年8月4日凌晨0:20。
湖南卫视的赈灾义演晚会看得我挺激动的。我家属是湖南人,所以我决定也要力所能及向大湘南遭受水灾的同胞略表一下寸心。
整台晚会情谊浓浓,且是现场直播,所有献歌者都是真唱,尽管其中有忘词的有失声的有走音的有错拍的,但大家都能理解;
即使有一位女主持人激动之下把“让孩子们回到明亮的教室(课堂)”说成了“让孩子们回到明亮的教堂”,这样的口误大家也不会太认真地追究。
捐款的人很多很多,每一位都值得钦佩。晚会主持人之一杨谰个人捐款20万,可敬,但不会让人感觉太意外,毕竟她有自己的企业;而另一位女主持人也个人捐款10万,至少让我感觉有点吃惊——一方面,好象不久前刚有媒体披露其财务状况出了点“状况”;另一方面,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她并不是那种公众形象(当然不是指长相)特别好的人。
尽管仅仅从捐款这一件事上不能全面反映出一个人的种种,但你不得不承认:她所做到的,不见的是每一个比她拥有同样或更多财富的人都能做到的。而事实上,据我所知,抛开职业角色不谈,真正了解这位女主持人的人都觉得她其实是一个“挺好的人”。
当然,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我们通常所说的“好人”,其内涵大致包括:不害人,有爱心,不自私,少心计。其实,这样的人真的也就该算是一个“好人”了。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谁也不是圣人。只是有的人是公众人物,在舞台上或者荧屏上从事着“见人”的工作。很不幸的是,他们的一些缺点刚好不适合这样的一份工作,比如他们说话时的腔调、姿态、举止,让很大一部分观众看着听着都觉得别扭,直至彻底反感。
你可以轻易说出属于此类的一些艺人或者主持人或者解说员。实事求是说,他们骨子里真的都是挺好的人,却不论怎么努力也得不到相应的好评——即便真比较起来,他们的职业技能也是相对出色的。
没办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缘”或者“台缘”。有一些挺操蛋的人可以拥有很多的“眼缘”或者“台缘”;而有一些原本挺好的人却看似永远也得不到那一分“缘”。
造成这种尴尬现实的原因,按我分析只有两个。一是,这些“好人”对自己招众人讨厌的那部分弱点浑然不觉,反而是自我感觉良好;二是,其周围没有人愿意提醒这些有致命职业弱点的“好人”,即使心里知道嘴上也不说,碍着面子怕说出来影响到什么。
于是,他(她)们只能在一条令公众反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走越远……越远……远……
这是另一种层面上的“好人不得好报”。
注定是一份悲哀。可这又能怨谁呢?(完)

PS:写完后忽然发现第一位发表评论的是署名“北京留学”的朋友,内容还是日文:マジスか!俺最初なんだ!
哪位懂日文的朋友帮我翻译一下。我只看懂了“俺最初”三个字和“!”两个标点。
噢……难道说的是——“沙发!我第一个怎么怎么了”?
不琢磨了,感谢每一位阅读者。俺最初睡去了!
PS2:早上起来,看到“残念岁月”朋友对那句日语的解释:“你猜对了,第一个人说的日语是:真的吗?我是第一个!
(一口标准东京腔,呵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