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眼:
与蔫不蔫狠不狠没什么直接关系
甚至与男不男女不女也没什么必然联系
何必非要人为归个类且还要分出个高下呢?
一大早起来上网就看到新浪博客首页推出了个有关所谓“蔫狠男人”的专题。
“蔫狠男人”的代表——《疯狂的石头》主演郭涛骄傲地宣布:“蔫狠男人比好男儿爷们儿多了”;年轻的女演员杨若兮也由衷地表态:“蔫狠男人比花样美男更可爱”;再加上几个娱记跟着起哄,仿佛一夜之间“蔫狠男人”成了高、大、全,漂亮的“好男儿”都成了“狗屎屑它”。
中国人人云亦云的特点果真根深蒂固,爱走极端的传统也果真深入人心。我就不明白,不就是性格和相貌使然吗?“蔫狠男人”怎么就让无数人觉得特别爷们,特别可爱了呢?
姑且不说《疯狂的石头》里的“郭涛”是电影里的人物,是“缘于生活、高出生活”的艺术形象,即便生活中有这样的“蔫狠男人”,也不见得就都是好男人啊?
可笑。颂扬者不仅颂扬着“郭涛”,还顺便人为地把齐达内、黄健翔也给归类于“蔫狠男人”的典范,齐达内我不了解,黄健翔倒是10多年的哥们,他蔫?他狠?单凭一次解说中的激情爆发,就把人家归为“蔫狠男人”?这也太形而上了吧?
“蔫狠男人”不过是个重新包装出来的名词而已,在民间多少年以来早就有着“蔫人出豹子”的俚语,没什么新鲜的,不至于让有的人呈现出如获至宝大喜过望的样子,那样的神经兮兮只能显得孤陋寡闻。
“蔫狠男人”说白了就是一种性格,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外在的表现就会有所不同,而性格说到底无所谓好坏,“蔫狠男人”才算是男人,“不蔫不狠的男人”就不是男人,这样的结论不符合逻辑,也经不起轻轻推敲。
那些往死里崇尚“蔫狠男人”的人,其实不过是不太欣赏类似“好男儿”里的那些有些阴柔的帅哥,说实话,我也不怎么欣赏,但第一,你不欣赏的事物不代表就没有人欣赏;第二,你应该了解电视节目的属性,那不过就是一场秀,秀有秀的规律,你想象过吗,如果电视上站着一排“蔫狠男人”,个个不言不语,目光冷峻、内心发狠的样子……请问,那到底是娱乐节目还是法制节目啊?
拜托,您说到“蔫狠男人”的时候别总挑那些好的说行吗。用“蔫”组词可不是光有“蔫狠”,还有“蔫坏”呢!古今中外,多少江洋大盗、杀人放火者都有着“蔫狠男人”的特征,最典型的就是平日沉默寡言、杀起人不眨眼的“马加爵”,比“郭涛”蔫一百倍、狠一百倍也疯狂一百倍,莫非这等人也是“爷们”,也是“可爱”?
男人的好坏,与蔫不蔫狠不狠没什么关系,甚至与男不男女不女也没什么关系,何必非要人为归个类还要分出个高下呢?
为打击A,就捧起B;重要的还是以偏盖全,形而上学,典型的中国文化里的糟粕,多么幼稚的思维和举动,实在不理解为何居然还有那么多人跟着一路小跑一路叫好。
从某种层面上说,“蔫狠男人”的破坏力甚至要远远大于创造力。单说媒体报道过的因恋爱、婚姻失败便举刀杀人或将硫酸泼向女人脸上的男人中,绝大多数都属于既“蔫”又“狠”的一类。
试想若人人都“蔫狠”,都等着合适的时机来个总爆发,万一那天真的同时集体爆发了,那这个世界还不鸡飞狗跳血流成河才怪!
生活总归是美好的,该怎么展露自己就怎样展露,该开朗就开朗,该沉默就沉默,该做秀就做秀,该拘谨就拘谨,想说就说,想唱就唱,让蔫的人继续蔫,让乐的人继续乐,让狠的人继续狠,让柔的人继续糅,没必要非分出个好坏;
好比有人落水了,岸上站着好几百人无动于衷,感觉都是“蔫狠男人”;而落水的人最后兴许正是被其中一漂亮的“中性男人”给救了呢?
这种事情不是不可能发生。果真如是,您心目中“蔫狠男人”的形象还那么“可爱”、“爷们”和“伟大”吗?
前一篇:给我一个地球,我就能撬动支点
后一篇:北京俚语流行ing(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