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眼:
里克尔梅们告别了本届世界杯。他们不得不回到遥远的阿根廷.虽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欧洲踢球。
不要阻止阿根廷人哭泣
泪往心里流的感觉还不如泪如泉涌。
阿根廷人是没那种命运,还是没那种气质?
在1:0领先之后佩克尔曼突然灵魂出壳
梅西在这一天成为“可惜”。
同样在这一天
阿根廷人只有在南半球的寒风里
想念着马拉多纳和巴蒂……
佩克尔曼在1:0领先之后,在比赛还剩下20分钟的时候便用坎比亚索替下了里克尔梅;之后又用克鲁斯替换下了克雷斯波,实战效果即使不是负数,最多也就等于0。
为保住1:0的比分阿根廷人不是不可以投入防守,但控球和反击也应当是两个同样重要的环节——控球可以消磨对手的意志(顺便也可以消磨一些时间),反击则可以抑制对手的狂攻,遗憾的是,里克尔梅的下场让阿根廷人失去了控球,而梅西没有被替换上场也让阿根廷人的反击无从谈起。
在佩克尔曼完成了上述两个换人之后的3分钟,阿根廷的球门便被德国人攻破了。从这一刻开始,阿根廷人的失败似乎就已经注定。
在整个上半场,克林斯曼也是保守的代名词。问题在于,当比分0:1落后之后,德国人终于逐渐解放了思想。事实证明,克林斯曼为扭转比赛所做出的三次换人调整均准确无误——奥东克的拼抢让德国队在反击中赢得了一次界外球;博罗夫斯基的头球摆渡为克洛泽的破门铺平了道路;至于诺伊维尔,姑且不说其上场之后丰富了德国人在进攻中的变化,单说点球决战其打响头炮也足以视为对胜利的一份突出贡献。
自马拉多纳退役之后,长久以来世界杯上的阿根廷人被认为是命运多舛,只通过其对德国这场比赛中噤若寒蝉的表现,我以为阿根廷人不仅没有那份称王的命运,而且没有那份称王的气质。
德国人因压力而紧张,虚度比赛的前50分钟。但在最关键的时刻,以巴拉克为代表的德国球员展现出了一股顽强坚韧的精神,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力,让勇气缺失的阿根廷人感到了巨大的威慑。互射点球时,这样的一份反差变得愈发强烈——阿根廷射失点球的阿亚拉在助跑之前都不敢抬头看莱曼;坎比亚索更是连助跑的节奏都乱作一团。
还记得10几天前的那场挥洒自如的6:0吗?即使德国人比塞黑人的实力强大,阿根廷人在两场比赛中的表现也总不该有那么大的差距吧?
阿根廷人回家了。他们只能用赛后围攻德国教练的方式告别了世界杯——看上去很勇猛,其实很脆弱。
从某种层面上说,阿根廷人的失败缘自于佩克尔曼软弱中的“自掘坟墓”。
没有打进4强乃至取得更好的成绩不是阿根廷人唯一的失败,同样的失败还有:面对阿根廷人的泪水,旁观者同情的总量已大不如前。(完)
新近更新:
点击返回:董路博客
前一篇:一个45分钟引发的疑问
后一篇:意大利防守盛名之下有隐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