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眼:
一个死亡之组“死亡”了;另一个死亡之组却“诞生”了……
乌拉圭没有进入本届世界杯决赛圈,但并不意味着乌拉圭将因此被众人遗忘——来自这个国家的主裁判拉里昂达凭借在意美之战的耀眼表现一夜之间成为了“头号新闻人物”。
三张红牌,两个进球无效,一个禁区内疑似手球,再加上4-5次摸棱两可的越位判罚——一场世界杯开赛以来“最具争议的比赛”已既成事实。
拉里昂达一惯以来有着“掏牌不眨眼”的风格,别忘了其来自于也许是全世界踢球最“脏”乌拉圭足坛,我以为其之所以能够成为乌拉圭国内的“金哨”
并被国际足联选择在世界杯上执法,恐怕也正是基于其的这一特性吧。
当然,一场比赛主裁判究竟派发几张红牌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所出示的红牌是否合理;换言之,拉里昂达若想实现自己的“红牌工程”,同样需要场上相关球员的“密切配合”。
德罗巴已经逐渐成熟了,但德罗西显然还太年轻。其在中场地带对美国队20号麦克布莱德的肘击令人费解,也许是对一分钟之前队友2号扎卡尔多乌龙球的某种发泄吧;
无独有偶。美国队4号马斯特诺尼在中场地带对皮尔洛使出双脚飞铲同样令人不解,也许只能解释为杀得兴起、忘乎所以吧;
至于下半场伊始美国队23号波普两黄合一被罚下场时的铲球是否达到黄牌的标准似乎还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此主裁判拉里昂达也已经杀红了眼,何况,那是任何一场比赛中都可能出现的情形。
三张红牌因为数量特别巨大无形中呈现出一种恐怖,其实认真回想也都不是莫须有,也许拉里昂达的判罚是严厉的,但整场比赛90分钟衡量,在红黄牌判罚的尺度上其还是保持了相对的统一。
下半场14分钟美国队的一次左路传中打在禁区内防守的内斯塔的手臂上并明显改变了运行线路,主裁判拉里昂达没有判罚点球。应当说,这个判罚也不存在太大的争议,一来皮球是先打在内斯塔的双腿然后反弹到其手臂上,二来当时内斯塔已经无法判断出球的飞行轨迹,“手球”是在其晕头转向浑然不觉中发生的。
下半场19分钟美国队的一粒进球被判无效,是因为门前有球员在越位位置并同时处于球飞行的线路上,干扰了对方门将的扑救,这个判罚没有太大的争议;
相比之下,下半场35分钟意大利的一粒进球被判无效之前的一次越位判罚则存在一定的疑问,慢镜头显示:当皮尔洛中场右侧开出任意球的一瞬间,对方禁区内的前锋并不越位,只不过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其又做出了回撤接球的动作,这可能给了助理裁判一种“从越位位置回撤拿球”的错觉于是摇旗,拉里昂达随即按照助理的提示鸣笛吹罚了越位;
至于加图索禁区外大力远射球碰及美国队防守球员的身体变向飞进了球门的上角,那是在主裁判鸣笛之后,当时美国队的门将并没有做出扑球动作,这很像是4年前韩日世界杯西班牙对韩国队一战中的一次进球被判无效时的情景。
真正存在较大争议的不是上述貌似很争议的几次判罚,而是集中在上下半场两名助理裁判有关越位的判罚上,尤其下半场意大利替补前锋亚昆塔被判罚的两至三次越位都有着误判的嫌疑,而每一次被终止的进攻也都有着改变比分的极大可能。
其实,如今足球比赛攻防速度加快,球员起动速度加快,同时传球也越发突然和隐蔽的情况下,主裁判在绝大多数的越位判罚上只能依靠助理裁判的提示;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说本场比赛的裁判判罚掀起轩然大波,作为主裁判的拉里昂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替其两位同胞助理裁判“受过”了。
单纯从球队表现上看,两队都大体发挥出了各自的风格特点,当然也都犯下了相同或相似的错误,遗憾是必然的,只是有一些遗憾是自己造就的,有一些则来自于裁判判罚的因素。
很少有一场比赛有着如此之多的意外情形发生——线路鬼怪的乌龙、接连不断的红牌、你来我往的进球无效、突如其来的疑似手球以及毫厘之间的越位与不越位,惨烈无比的对抗,始终保持的悬念以及层出不穷的精彩攻防场面等等,使得意美之战笃定成为了一场相当刺激的比赛——不唯美,只唯实。
一个死亡之组“死亡”了,另一个死亡之组却“诞生”了。“死亡游戏”还将继续,不论对意大利还是美国而言,命运大抵还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过去的只能让它过去了……(完)
前一篇:加纳继承着科特迪瓦的遗志前进!
后一篇:迎接世界杯亚洲日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