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想写的文字 |
本文的眼:
即使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也要努力让它——
洒满阳光!
一个人的认知往往是有限的,对于周遭许多的人和事物都会产生百思不得其解。
比如下面这位朋友在我博客上对我的发问——
“说真的,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像你这种水平的人都能给体坛周报写评论,也不知道为什么你能在新浪上开博客,难道就因为你肥头大耳,张了一脸福气相?
也许是时代的更迭吧,你在那个时代抢先了,占了个座儿
我想这位朋友的年龄应该是20来岁,不然不会提到20多岁的韩寒作为类比。
我20多岁的时候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也不知道某某为什么就能在中央电视台主持节目,也不知道某某某怎么就能成为了大明星,甚至还不知道某某某怎么就能开着好车并且美女萦绕……
看来这不是一个年头的问题,这是一个年岁的问题。
世界上90%的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怀才不遇的情结,当然,嫉妒和羡慕之间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诸多的不解和疑问由此产生。
这不是人之错误,这是人之常情。
一个人相对了解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既然是关于我的疑问,恐怕也只有我自己最适合做出回答。
我记得几年前就听说一位圈子里非常有才华却也非常没名气的同行,私下也曾经提出过类似的疑问:真搞不懂董路怎么就火了?
几年以后的今天,这位同行已经离开了那家体育报社,去了一个什么度假村做了媒体公关。我想他现在的生存状况依然如故的惨淡吧,不然不会借了我另一位同行1万元,三年了还没全部还上,甚至到了一度不敢接讨债电话的地步。
扯远了,开始回答上面的那个问题——一个很可能是普遍性的问题。
朋友,我的水平真的不高,这是我说的真心话。我给体坛周报写稿子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那个时候你也许正在做着300-50=?的算术题。同样在那个足球火暴异常的时代,全国有成百上千像我一样的年轻人走上了足球记者的道路。某一天我接到了《体坛》一位素不相识的编辑老师的电话,他在电话里问我“能不能给我们写稿?”;我在电话里回答:“能!”我不知道他当时是否还给我的那些同龄同行打过类似的电话,我只知道我终于有机会给《体坛》写字了。
有过许多个凌晨三四点,睡梦中的我被电话铃声惊醒,不同的编辑在电话里问我一个相同的问题“能救火写一篇评论吗?”,我在电话里回答是:“能!”然后翻身下床打开电脑……
不知从哪天起,不知到哪年止,总之,过去10年间我一直在给这家报纸写稿。事情就这样简单。
我的长相来源于我的父母,换句话说,我可以决定我写作的水平,但我无法决定我长相的水平。但我热爱我的父母,尽管我知道我长得不帅,但我从来没抱怨过,重要的是,我压根就没觉得长得不帅会对我的生活带来多少的影响,道理很简单,我又没想过做鸭。
谢谢你夸我“一脸福气相”,在这一点上,我必须尊重你的判断。我信命。
朋友,显然你从来没有机会听我在北京体育广播电台主持的节目,在那档节目中我至少有三次提起过关于我在足球新闻圈从“混迹”到所谓“发迹”的原因,我说:我沾了时代的光,同时也沾了勤奋的光——前者是老天的赐予,后者是自我的造就。
我幸运吗?也许是的;我真的很幸运吗?显然不是。如果我十分幸运的话,你头脑中的疑问将比你今天表露出的疑问多一百倍,也大一百倍。呵呵。
从某种层面上说,你所处的这个年轻的时代给了像你一样的年轻人更多的表现机会,更不用说说话的机会了。最简单的办法:用三分钟的时间注册一个你自己的博客,然后在上面说话,表达,尽情地,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地,除了国家法律。
去做吧,年轻人,照着我说的去做,只要你足够有才,只要你足够有韧性,只要你足够平和……终有一天你将打开所有关于我的问号,而让更多人对你产生疑问。
人,不怕呆在角落里;即使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也要努力让那个角落里洒满阳光!
即使失去了太阳,也要拼命点燃一秉烛光。加油!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可满目庸懒,勤者又怎能不成名?
最后还是想友善地提醒一下:朋友,如果你不能接受我的回答,那么请从现在开始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未来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再来这里,用匿名的方式写下对我的更多更大的疑问。
(顺便说说,我见过许多人骂我,不予理睬,这位朋友的留言没带脏字,所以回复。心情很好,且这是帮人帮己的事情——帮人不必多说;帮己的意思是,写的过程对我而言,也是又一次自我警示的过程。)
前一篇:从此,伯纳乌没有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