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击发驳壳枪 |
本文的眼:
如果为了一笔小钱
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按兵不动不啻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现在是2006年2月25日22:00。因为去逛商场,结果打折的杰克·琼司倒是抄着了,可《经济半小时》却错过了。呵呵。就看了一个小尾巴,原来是聊有关博客盈利的事情啊!那好啊,这个问题我认真思考过,不如先谈谈我的一些想法——粗浅的。
先把刚刚的一则博友评论原文照发——
匿名 威海人 董哥,,你发这个帖子是啥意思呢? |
或许你已经看到了,我已经把那个移动彩信日记删除了。虽然我不认为我的一举一动真的有多大的影响。别忽悠我。呵呵。
其实在商场发这则彩信时的动机很简单, 就是觉得打折商品的吸引力真大,还觉得现在的老百姓真有钱,还觉得照片能反映出北京人周末的生活……至于广告的作用,还真没想过。
《经济半小时》关注博客经济是一种“正当防卫”,新浪副总裁陈彤“沉痛”宣告依靠博客赚大钱“几乎不可能”,那位IT专家成为了国内私人博客刊登广告的第一人,如果我没听错,他也没说谎的话,其博客三个月的广告收入是“刚刚够4位数”……什么4位数?1000块吗?
我具体不太了解目前网络广告的价位行情,但可以肯定其与电视、报纸乃至广播均相去甚远。
一来,上网的人大都对飘来飘去的广告很反感,那些诸如“投资3万,一年赚10万”以及各类治疗牛皮癣、不孕症等等的网络文字广告,看上就不太靠谱,真的频繁有人去关注吗?
二来,受制于网页以及网络新闻编排的限制,在网络上发布广告比在电视、报纸、广播都要“复杂”,这种复杂性突出表现在浏览网页的人必须用鼠标点击才能看到全,不像传统媒体上的广告趁你不注意就可能进入你的眼睛或者耳朵了,从而得以不同程度完成广告发布的效果。
也许正因上述两点,广告商对网络广告的投放一直采取着相对谨慎的态度,尽管有些品牌的广告在一些门户网站大面积出现,但基本上都是以整体包装的方式,将某一个频道所有显赫的广告位置全部一网打尽,整体费用不可能是什么天文数字。而即使对于一些有赢利的知名网站,其全部收入中广告收入的比例大体只占30%上下,更多的收入还需要依靠其他类型的收费业务,比如短信,手机铃声下载,游戏等。
博客的火爆,是之前谁也不曾预料到的,不论是开博客的新浪还是写博客的名人或者吾等草根——当初新浪只是觉得自己作为国内第一网站,应该有博客这块内容的体现,所以开了;当初名人草根只是觉得博客这玩意挺有意思,很新鲜,所以就写了。两者的结合是那么的单纯,像小孩子玩过家家,啥钱不钱的,开心就好了。
别把我当作先知先觉,就当作是愚者千虑吧。今年一月底,我给《北京青年周刊》写的一篇专栏文章的题目就是 博客观察:名人博客的下一个目标——赚钱(可以点击该链接浏览),由于杂志出版周期的原因,2月8日才面市,我也在当天将此文发布在我的博客上。
点击量对于网站而言,就如同是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报纸的发行量,是吸引广告客户最根本的指标,当时,博客热潮已呈汹涌澎湃之势,一些名人博客的流量空前高涨,一天几万人乃至十几万、几十万的访问量,几乎比很多的日报都拥有更多的读者,所以,当时我才萌生了上述的预言判断。
我敢肯定是,已经有广告商与某些写博客的名人就投放博客广告的事宜有过磋商;我之所以这样肯定,是因为日前我的一位在东北做房地产生意的朋友已经试图通过我与新浪名人第二博——李冰冰小姐取得联系,想在其博客上投放自己盖的大楼的形象广告(李是东北哈尔滨人,在东北人中间颇得宠爱)。但这件事情看上去要胎死腹中,虽然我已经找到了李冰冰经纪人的电话,但我对我那朋友开出的每年18万的广告费“不敢恭维”——面对一个产品代言已经达到150万的李冰冰,我要是跟她的经纪人说出“18万一年”,我真担心对方会不会认为我有“神经病”。
![]() |
问题来了,大家都觉得名人博客应该赚钱了,广告商也蠢蠢欲动了,为什么时至今日,至少在最火的新浪名人博客中,依然呈现出的是一片无声无息呢?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吗?
钱是一个问题,名人大都见过大钱,在博客上贴广告,你给多少钱算多?而广告商眼里,在博客上刊登广告也是个新鲜事物,在效果如何无法准确预料的情形下,不可能一掷千金,这就是矛盾的根本点。
更实际的问题还有,博客具体说新浪名人博客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体现着一种与金钱无关的纯洁属性,写的人如此,看的人也如此,尤其那些博客访问量很高的名人,都是在用很认真的态度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都通过万众竟相浏览越发树立起了自己的良好形象,聚拢了宝贵的人气,如果一旦在博客上出现了广告,这一切的一切都可能因为“变味”而蒙受非议,为几百万也值了,如果只是区区几十万、十几万的小钱,那巨大的人气和形象的损失显然是这些钱不能抵消的。
再加上一个目前和新浪网连广告发布权都还没达成一致的问题。于是,新浪名人博客就呈现出了这样的一种现实情形——
按兵不动,名人们都在按兵不动,静观风吹草动,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然后凭借他山之石,看是否有机会再攻一攻属于自己的一块宝玉,掘一掘属于自己的有一桶金。
呵呵,像警匪片中的经典画面——阿SIR举着枪,歹徒也举着枪,相互瞄着,却不见有一方扣动扳机。
新浪博客名人之间的关系,大体如此。客观说,在当下这是一种相对明智的选择。我搜索到的那张古币的图片上已经明摆着呢——钱,在很多时候确实是“钱”,但有的时候也如同是“刀”——搞不好就"走火"伤了自己。(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