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哄抢一块蛋糕
要么自己做一块蛋糕
现在是——
“博客蛋糕时间”
(提示:这是为《北京青年周刊》写的一篇博客观察,将刊登在今天出版的这一期杂志上。)
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不离其宗。
在一个商业无孔不入的时代,博客也不可能脱俗。尽管有着“网络私人日志”的原始属性,尽管火爆登场还不过100天的时间,博客已经大踏步向着赚钱的下一个目标挺进了。
几天前,新浪名人博客的旗手徐静蕾的博客浏览量已经突破了800万,没有人再瞠目结舌了,一切早已习惯成自然;就连徐博客的所在地——新浪网也似乎也进入到某种“宣传疲劳”的状态之中,甚至都没有像此前其突破100万-500万一样对此“大肆渲染”。
一家以出版名人书籍为己任的出版社对外宣布:将首当其冲为潘石屹的博客出书,同时预告徐静蕾、戴军也被提前排产; “名人博客书”已不可阻挡地将打响2006年国内出版业的第一枪。
越来越多的名人开始在自己博客的公告栏中发表着类似“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的声明,这显然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备战——原本是公开的日志,堂而皇之地公之于众随后又堂而皇之地禁止转载,多少有点“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我们一起出书赚钱”之势。
如今,名人的官方网站不论开设了多久并且有过怎么样的热闹非凡,基本上都可以宣布倒闭关张了,盖因名人的博客已经完全取代了所谓的官方网站,让人不由得感慨:都是网页,这做网页的区别咋就那么大呢?
不管那一篇篇“博”是否真的是出自名人之手,还是名人背后的枪手之手,相比于官方网站给热情粉丝们那种咫尺天涯的距离感,博客则让热情粉丝们感受到了一种与名人零距离的亲切感。什么?都零距离了,还啥钱不钱的?呵呵,您错了,难道您没听说过“杀熟”吗?
道理上讲这没有什么错,可谓无可厚非,一天好几万的浏览量加上网络本身对咨讯的扩张属性,如今名人博客的影响力已经接近了一张“中型日报”,倘若不充分利用、挖掘一下商业价值,对于那些具有商业头脑的名人以及名人经纪人而言,无异于是一种“智商的荼毒”。
所以,有名人开始委托他人策划出书,有名人等不及了干脆自己动手通过博客搭建平台——一些作家已经把自己出的书和即将出的书、一些歌手已经把出的专辑和即将出的专辑,一股脑地在博客上高高悬挂起来;更有名人十分人性化地打算和在自己博客上留言的博友喝茶、吃饭了,像不像报纸上经常见到的那种“凭此广告N折优惠”的促销模式呢?
要么哄抢一块蛋糕,要么自己做一块蛋糕,现在是“博客蛋糕时间”。曾经对网络的流言蜚语恨之入骨的名人们,在博客火爆的新形势下正在将网络视为手心里一块可以兑现的宝。
不知不觉,名人们走上了网络歌手借此浮出水面的同一条道路,只不过虽然起点笃定要高一些,但前景未必十足乐观,免费阅读和掏钱买书之间,依然有着一道天堑——大红大紫的网络歌手中,没见几个真正一夜暴富的,充其量赚点人气;可问题是名人需要的已经不是什么人气了,需要的是——钞票。
也许就在明天,当你打开名人博客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不见得是名人写下的文字,而可能是一则五颜六色的产品广告了。
PS:评论选登(随时添加)
|
|
|
文中预言肯定会成为现实。问题是现在名人(特别是娱乐圈的明星)博客的内容多为琐碎小事,符合网络传播特点,一旦落成铅字,又暴露出含金量不足的问题。
|
|
只要是名人,琐碎也是可以用来赚钱的,因为追捧者太多了。 无论好的坏的,一律都有捧的,分不清黑白是非。 |
|
|
只要是名人,一件衣服,一根头发都能赚钱,更何况是博客中的文字呢!最初有的名人是报着玩的心情来的,有的是和FANS沟通来的,文字甚至简单的没什么意义,可博客现在越来越盛行了,这些文字不变成钱才是见鬼了~ 不过话说回来,某人的文字集结成书了,保不齐咱都有可能来一本看看呢,都是市场供求需要的结果 |
|
|
就怕哪天谁谁谁的博客也许要登陆密码才能进去看 每个账号要激活 续费…… 文字网游…… |
|
|
|
媒体和艺人永远是种互利的关系,网络亦是如此. 名人来博客本身就是种宣传手段,不管是否枪手,至少有了所谓的"暴光率",可是人之本性乃"情"也,若过于现实化了,一不小心,就会起到反效果.外面铺天盖地的广告多了,一些FANS来观博,其实也是为了探知自己所喜爱的名人的内心世界而已,就算是琐碎的,但那是真实的… |
|
|
| 网络本身就无处不存在商机,博客作为新进的网络新宠,当然不会被忽视。这种情况又迎合了中国人的心理,所谓的网络日志在中国正常发展还为时过早,因此畸形而又蓬勃的发展导致中国博客已不再是所谓BLOG了,因为在个人隐私方面已经失去了他的味道,反而使公开化这一面过于突现,这就为那些牟取利益的人提供了方便。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