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董路
董路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1,367
  • 关注人气:224,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犹豫再三决定放弃向朱光沪提出那个问题

(2006-01-15 02:21:54)
分类: 一点点足球
本文的眼:
 
我搓着手指头
 
老朱也在搓着手指头
 
我在犹豫
 
该不该提出那个事先准备好的问题……
 
我犹豫再三决定放弃向朱光沪提出那个问题
 
        现在是2006年1月15日凌晨2:00。刚刚给新浪体育写了两篇有关曼彻斯特德比战的评论。听说今天夜里新浪博客将停机增容5小时,我想还是在天亮之前把这篇已经做了预告的文字完成吧。
 
        两天前我受新浪体育邀作为主持人在嘉宾聊天室采访了中国国家队的主教练朱广沪。
 
        您别不相信这是我第一次采访朱广沪,这甚至是我第二次坐下来和他说话。严格意义上,我真的已经不配做一名足球记者了。不用您提醒,我对此有自知之明。
 
        据说若干年前我现在的老板——《体坛周报》的社长瞿悠远先生曾经指出,我做记者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职业”,尽管两年前在一次一对一的谈话中我笑着问起过此事,瞿悠远先生坚决予以否认,但在心底我依然坚定地认为:这样的评价对我而言准确无误;我的意思是,我的确不够“职业”——2002年世界杯之后,我对待新闻采访的热情与干劲,就已经开始变得不那么“职业”了……
 
        好像有点跑题了。回来,继续说我和朱广沪的故事。
 
        在前面的一篇博客里我曾经简单记述了去年三月我和朱广沪第一次坐下来交流的那件事——在北京昆仑饭店顶层的旋转餐厅,在前深圳健力宝俱乐部总经理、“球霸”一词的缔造者杨塞新先生的牵线下,我和朱指导有了第一次的交谈。
 
        那时他刚刚担任中国队主教练不久,我们聊的话题基本上锁定在我们共同关注和喜爱的英超切尔西队身上。那不是一次采访,过后我没有写任何与此相关的稿子,也没写过与此有关的博客——因为那个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博客与“驳壳枪”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

        在这次采访朱广沪之前我很认真地拟了一份采访提纲,甚至还提前在我的博客上发了出来;我的想法就像我在那篇博的开头写的那样:这不是什么秘密,也不是什么新闻……
 
        那天午后,我在新浪来宾休息室里再次见到朱广沪的时候,他的脸上写满了倦意。一个多小时前,他刚刚结束了行程5500公里的欧洲巡游乘飞机回到北京,旅途的疲惫加上尚未颠倒过来的时差不可能让一个人神采飞扬。
 
        在等待聊天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还是不知不觉聊到了中国队不久之前的西班牙拉练,三战三负的战绩显然让朱广沪感觉一份很深很深的遗憾,他甚至还在为中国队比赛中的某一个失球“耿耿于怀”不已……
 
        半个小时之后,当我们坐在聊天室的沙发上,采访行将正式开始的时候,我注意到朱广沪的神情有一些不安——虽然只是一次网络聊天,但因为有视频直播,和做一次电视节目的感觉差不多。“我很少接受这么‘正规’的采访,呵呵。”老朱小声对我说。
 
        不过在采访真的开始之后,朱广沪还是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尽管他说话的声音有些小,但思路十分清晰,表达也很是流畅,我按照提纲的顺序将一个个问题提出,他的回答也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我想他肯定是有些感冒了,说话间不时会抽抽鼻子,但整个人的情绪一直很饱满,渐渐地脸上甚至还有了笑容,根本看不出是一个刚经过十几个小时长途飞行、未得到片刻休息的人。
 
        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2005年,有多少天您是在上海的家中度过的?”朱广沪先是说“具体的时间没有计算过”,后经过我又一次追问,他想了几秒钟之后给出了答案: “十几天吧。”
 
我犹豫再三决定放弃向朱光沪提出那个问题
 
        我接着问道:“一年有365天,您在家里的时间只有十几天,这算不算是一种牺牲呢?”
 
        朱广沪怎么回答的我不想再赘述了,如果您想知道可以看一下那天的视频直播或者文字报道,我只想告诉大家的是:图像上看不出来,但距离他不到一米的我看到了,我看到他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眼圈已经微微泛红了……以至于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我不想做朱军!
 
        我手中的那份采访提纲上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应该是:恕我直言,在中国足球几十年的历史上,执教国家队的本土教练几乎没有一个人获得过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您和他们一样也生长在中国足球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您如何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呢?
 
        我搓着手,我看见朱广沪也在搓着手,我犹豫着该不该把这个问题问出来。事实证明,我的确是一名“不职业”的记者——我决定把这个问题跳过去。
 
        至少在现在,我无法确定朱广沪一定能够在未来实现成功——米卢式的,而不会重蹈徐根宝、戚务生或者沈祥福式失败的覆辙我犹豫再三决定放弃向朱光沪提出那个问题,但我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朱广沪一直在竭尽全力拼命工作着;更重要的是,我能够感觉到他对于中国队的一切事物都有着自己明确的想法——建筑在不断思考、认真总结、积极务实与求新求变之上的想法。
 
        我觉得我不应该在一个人还在苦苦追求着胜利并且已经有所收获的时候,以一种极其事儿逼的样子将如何避免失败这样的问题提出来,像一锅鸡汤里漂浮着的一只苍蝇。

        我采访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您能否告诉我,2010年的6月您会在哪里?”
 
        朱广沪的回答是:“……我想我们(中国队)不应该不去南非。”我犹豫再三决定放弃向朱光沪提出那个问题
 
 
        那个下午,朱广沪把他的信心传递给了所有关注中国足球的人们,难道我们不正是希望从朱广沪的话语中感受到一份信心吗?

        采访结束了,我们在新浪的大楼下告别,我回家了,老朱又去了机场。当天晚上,朱广沪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了中国队集训地——广州清新。
 
        路还遥远,对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有很多,有的不一定非要问出来。
 
        不是经常说行动是最好的回答
 
 
 
 
朱广沪做客新浪接受采访的视频集锦..请点击下面链接收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