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文化专家冯骥才在晋城市进行古村落考察
时间:
2012-04-09
来源:晋城新闻网 太行日报·晚报版

冯骥才(左一)在泽州县山河镇洞八岭村参观谢家大院。
清明节期间,著名作家、文化专家冯骥才一行12人在我市进行了两天的古村落考察,走访了郭峪、皇城相府、上庄、砥洎城、谢家大院和玉皇庙,对我市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面对中国的古村落正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大潮中快速消失的现实,今年国家将进行古村落普查,在2万个传统村落中选出3至5千个予以投资保护,以期留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根脉。中华文化的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大多都在古村落,民俗及民间戏剧、歌舞、音乐、手工艺都在其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村落,我们的民间文化遗产也就会随之消亡。冯骥才一行专程到我市,就是为了考察晋城古村落的有关情况。
看完皇城相府后,他激动地说:“我在全国跑了好多地方,把开发与保护做得这样好的村落不多见!你们把村落的保护与环境、生态结合了起来,还有民俗的挖掘和产业的开发,综合利用得非常好,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古村落怎样保护?如何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皇城相府的做法很有启示。”
他为皇城相府欣然题词:一族如一国,一家居一城。史去不能复,传之乃天命。
在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认真观看了每一座院落后,冯骥才也留下了“前世之宝,后世宝之”的题词。他说上庄有非常清晰的历史脉络,内涵丰富,希望上庄慎重做好规划,关键是做好内容,要结合自身特点,挖掘内涵,做出差异性和丰富性,做出高度和层次。
他介绍说,中国有600万个村庄,并非所有都是古村落。古村落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相当分量;第二,文化遗产自成体系。比如要有一个跟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有历史的街区,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甚至还有一些公共设施,比如庙宇、桥梁、水井、戏台等;第三,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色。
他还说,对古村落的保护,可以通过四种形式来加强:首先是分区形式,保持原有古村落不变,在旁边建设村民居住生活的新区,保留古村落的原汁原味;其次是民居博物馆形式,把分散的经典建筑和文化要素向一处集中,以集聚效应加强保护;再次是景观形式,在保留古村落架构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加固、整修或开发,部分可用作旅游资源;最后是原生态形式,彻底保持当地的原生态生活。切忌从眼前的功利出发,改造得面目全非,把真的古村落搞成了假的古村落,把活的村落变成了死村庄。
在两天的行程中,他每到一处都仔细查看,亲自拍摄细节,并与当地村民热情交流。
最后,他高兴地说:“我来过山西多次,就是没来过晋城,这次到晋城看了很欣慰,从市文联到文保单位,从地方政府到民间志愿者,都有很高的文化自觉,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当然问题也很多,还需要努力。晋城有二十八宿这么美的雕塑,还有羊头山那么美的北魏石窟,我一定还会再来。我爱晋城的山水,我爱晋城的人文,我爱晋城的历史,我爱晋城的民俗。”
文/图 谢红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