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feng_jicai
feng_jicai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946
  • 关注人气:36,6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之花盛开大学校园

(2008-05-16 14:53:43)
标签:

摄影展和画展

分类: 北洋书院

她是天津大学内的文化中心,一片精神的净土,一块美的基地。连续两年举行高规格的公益展览,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让我们这座城市多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场所——


艺术之花盛开大学校园

 

今晚报记者  高丽 


 
http://211.94.198.12/jwb/res/1/1/2008-05/14/10/res01_attpic_brief.jpg
 


长江船只“驶入”艺术学院  
 
http://211.94.198.12/jwb/res/1/1/2008-05/14/10/res03_attpic_brief.jpg

 
宋雨桂(右一)等友人观看大冯画展  
 
http://211.94.198.12/jwb/res/1/1/2008-05/14/10/res05_attpic_brief.jpg


自己的摄影展成功举办,郑云峰喜极而泣 
 

 
  “五一”期间,很多市民走进天津大学,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享受了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摄影家郑云峰“拥抱母亲河”摄影艺术展和冯骥才“戊子之春”绘画新作展。艺术双展共展出10天,每天前来参观的人数都在千人以上,特别是在“五一”放假期间,观者更是络绎不绝,在座无虚席的北洋报告厅,摄影家郑云峰的一场精彩报告,让观众对这位英雄般的艺术家肃然起敬,不惧艰险的精神让观众落下了感动的眼泪;在从四川一路运送而来的纤夫巨石前,观众们真切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大自然的雄奇和人类智慧;在大树画馆,人们驻足流连,冯骥才的绘画新作让观众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艺术双展虽然落幕,但这座办在理工科大学校园中的艺术学院,犹如一朵盛开的夏花,在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里愈发灿烂。

 

一座立体的艺术展馆

 

  走进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人们都会被其中的人文气息所吸引,这里的一草一木,或是你不经意发现的角落里的一个小物件,都倾注着冯骥才的心血,你都能通过这些布置与艺术家产生心灵的沟通。整个学院环境优美,且有很强的学术氛围,两年来,每次展览都是公益性的,特别是为大学里的学子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一位天大的学生在看过展览后在留言簿上写道:再过一年我就毕业了,就要离开我的校园了,我相信在以后的人生记忆中,这座艺术学院永远是最深刻的。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里共有两座美术馆,其中一座是冯骥才的大树画馆,长期向观众展示冯骥才的文学和绘画作品;另一座是北洋美术馆,我们看到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巨匠展等一系列展览,都是在这里举办的;另外还有“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以及北洋书院,设立在书院中的报告厅定期会向大众举办一些文化讲座。就如冯骥才所说,学院里的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活动馆共同形成一个立体的文化场所。

 

一片关照心灵的土地

 

  从2005年建成至今,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的每项展览都是公益性的、高规格的,更是充满独特思想内涵的。作为一名艺术家,冯骥才特别注重突出展览的主题,他总是努力去挖掘每一个展览背后蕴涵的深刻思想性。正如一名摄影家讲的,一般的展览都是几十个观众,而冯骥才在学院中办的展览,却可以吸引上千人甚至是近万人。这也正道出了一位艺术家办展览的出发点,关照心灵,就会产生共鸣。

 

  一位从青岛专程来津参观艺术双展的观众讲,他看完展览就要坐火车回去,他不担心误了火车,但他担心错过展览,每一次学院办的活动,他都要坐火车前来。“每一次观展,都为冯先生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所感动。”像这样的热心观众有很多,展览馆的留言簿上都写满了大家发自内心的话语。他们记得每次展览都会有一个特别独特的开幕式,都有展览主角的报告会,而且很多都是和大家熟悉的《今晚报》合作的,连续的追踪报道,让每次展览都在津城形成一股文化热潮。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巨匠展,每天参观展览的观众都有六七千人,就是平时的每次展览,每天观展人数也都在千人以上。一座学院中的艺术馆能吸引如此众多的观众,这是一个比较罕见的现象。

 

一个艺术名流聚集的场所

 

  从举办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展、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艺术摄影展、陈和陈平面设计大展以及宋雨桂访友画展和刚刚结束的艺术双展,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展览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同时这里又形成了一个艺术名流聚集的场所,各界艺术人士都喜欢上这个地方,一有活动,他们都会“应声”而来。

 

  韩美林、宋雨桂、何家英都是冯骥才相交多年的挚友,冯骥才近几年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水墨绘画放在了一边,专心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抢救工程,最理解他、最支持他的就有这几位“铁杆儿”级的友人,冯骥才的每一次公益活动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大冯让来,我就来了”,这句话已经成为几位友人的口头禅。“冯骥才想的事做的事都是对社会有用的大事,我们自然应该响应他”,当听说摄影家郑云峰打算出版画册时,天性率真的画家韩美林痛快地拿出20万元,支持这位摄影家,此举成为艺术双展上的一段佳话。

 

一次展览就是一次创作

 

  艺术双展准备期间,冯骥才每天都是和工作人员在一起,大到船只如何搬进美术馆,小到一个物件如何摆设、灯光如何投射,冯骥才都是亲力亲为,他希望学院办的每一个展览都是令人难忘的。为了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四川运来了纤夫巨石,找到了最古老的川江号子,并且将一艘曾经在长江上漂泊的船只搬到了展馆内。这些都是冯骥才的奇思妙想。

 

  其实,每一次展览,都是冯骥才的一次创作。他关照艺术家的思想,更会体会观众的心理,每次展览都提供给观众一些非常重要的看点。“学院里办的展览都是可以触摸的,是立体的,要给观众一种视觉冲击,看展览的人都可以在展览里获得感动。”冯骥才讲到自己的创意,总能兴致大开,因为他是一名艺术家。现在,冯骥才正在用艺术家的灵感,为观众酝酿下一个心灵之约。(摄影  段新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