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北洋书院 |
热爱中国文化的洋专家
——访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李福清
本报记者 高丽 文 段新培
摄
作为俄罗斯当代著名汉学家,李福清对中国有着一种特殊的情谊,他从事中国民间文化研究50年,在中国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友人。谈起中国的民间文化他滔滔不绝,75岁的他很自豪地对记者讲,这次来天津,已经是第26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记者:最初是什么原因,让您对中国的民间文化产生了兴趣,并且之后为此付出了50多年的努力?
李福清:上个世纪50年代在列宁格勒大学读书期间,我接触到中国语言文学,但是当时我们年级没有配中文老师。听说在俄罗斯的乡间生活着一些移民来的中国人,讲甘肃话,于是我就利用暑假去那里学习。我也是在那里第一次听到许多中国的民间故事,第一次领略到中国民间文学的巨大魅力。
记者:也就是说,您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兴趣不是来自于大学,而是来自于民间。
李福清:对,记得当时我和大家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只有一个多月就学习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我在那里听到了很多美丽的中国民间故事,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很多很多,我最喜欢的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我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往往最先讲的也是这个故事。
记者:您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做了很多工作,并且负责中国木版年画卷域外卷的编撰。
李福清:在俄罗斯,收藏的中国木版年画有很多,在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就陈列有4000多幅,在俄罗斯的15家博物馆都有中国木版年画,这是俄罗斯几代收藏家和学者们辛勤工作所得。作为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的编委,我的工作就是将它们完整地收集在一起。
记者:在俄罗斯的大学里讲授中国民间文化,学生们是否有浓厚的兴趣?
李福清:去年我在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开了两门课,中国民间文学与汉语工具书,反响非常不错。学生们都在自己最后一年的实习期选择来到中国,他们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记者:在中国的友人中,您和冯骥才情谊很深,作为汉学家您翻译过他的作品,为什么选择冯骥才?
李福清:我是在1981年认识了冯骥才,并且将他的作品《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介绍到了俄罗斯。其实不仅我喜欢他的小说,俄罗斯有很多他的崇拜者。他的作品在俄罗斯很受欢迎。我也是因为热爱他的文学才华从而对他这个人发生兴趣,并且因为中国民间文化这项共同的追求,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记者:您怎样看待冯骥才致力于的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
李福清: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他完全可以胜任。我听说中国差不多所有的大学都没有民间文学课,这很可惜,我也给教育部提出了建议。从这个角度讲,冯骥才所做的事情更有着远大的意义。我会用我的工作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