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北洋书院 |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诸多领域的重要成果,被浓缩进了天大冯骥才文艺研究院。滑县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中的展品是文物,是遗产,是精品,是责任,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以情观赏,用心爱护——
美在民间
本报记者
高丽
|
||
|
昨天上午,中国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和中国木版年画研究基地,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正式成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述祖、市政协副主席曹秀荣出席了揭牌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大使青岛泰之专程赶到天津,对基地的落成表示祝贺。仪式结束后,冯骥才陪同来宾一起参观了滑县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和天大冯骥才文艺研究院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
冯骥才对大家的到来由衷表示感谢。他说:“今天滑县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开幕,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也在今天第一次完整地向公众开放,还有中国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和中国木版年画研究基地落户学院,其实做这些都是为了一件事情,为了民间文化的传承。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我们有对文化的思考,作为有着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她的文明应该怎样走下去?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应该怎样走下去?正是因此我们走到了一起,文化精神需要大家一起恪守。”
滑县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是冯骥才2006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大普查在豫北发现的一个古老的年画产地,算得上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一次意外和重大收获。自2006年12月至2007年8月长达十个月的时间里,学院师生对滑县这片宽广的中原腹地进行多次深入的田野考察。在学术上,使用文化学、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在手段上,采用视觉人类学、口述实录和地毯式排查等方法,对该产地的历史人文、民俗生活、自然环境以及年画传承谱系、技艺特点、制作方法、销售方式和范围,展开兜底式的调查,并在这基础上进行分类、整理、数据化和研究工作。通过对征集到的滑县500余种年画大量的考察资料整理与研究,鲜明地认识到滑县年画所具有的独自艺术体系和独特价值。此次展出的只是所获材料的一部分,全部材料将被收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之《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滑县卷》。
5000多张照片,全部口述实录进行登记,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作为一名观众并不清楚这其中付出的努力与辛苦,但是滑县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大厅内最醒目的是这样几个字:深入,深入,再深入……这宗丰厚的滑县的艺术与文化档案,将为中国木版年画宝库增添一份沉甸甸的财富与分量。
从滑县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厅出来上楼,就是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是由天大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今晚传媒集团、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大树画馆共建。乡土气息包裹着民间艺术的美,会让观众在迈入博物馆的第一步起就连连惊讶。在民间画工厅,很多观众都驻足在一幅辽代墓主人像前,如同这样技艺高超的作品厅内有很多,都是出自不同时期民间画工之手,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却同样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在木活字印刷厅,最为珍贵的是两套明代和清代的木活字,共计两万多字,在国内也并不多见,让观众触摸到千年印刷史的源头……
美在民间,这是观众们的共同收获。正如冯骥才所讲的那样,对民间文化的关爱与责任,需要大家的认同,更需要年轻一代的认同。文化是大家的,让我们一起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