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让商业掏空文化(《今晚报》2007年7月6日报道)

(2007-07-11 17:05:05)
标签:

水墨诗文画展

分类: 绘画新闻

六月,冯骥才带着自己的46幅画作赴南京举办公益画展,举己之力自卖画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筹款的文化行动让人感动。在商业巨潮冲击下,民间文化濒危,保护好我们民族的文化,依靠的不仅仅是文化人的责任与力量——

 

莫让商业掏空文化

 

本报记者 高 丽 实习生郭婷摄影段新培

 

http://www.jinwanbao.cn/img/2007-06/06/0706yx1.jpg

 

冯骥才在东南大学举办讲座

 

http://www.jinwanbao.cn/img/2007-06/06/0706yx2.jpg

 

冯骥才参观博物馆

 

http://www.jinwanbao.cn/img/2007-06/06/0706yx3.jpg

 

冯骥才亲自布展

 

http://www.jinwanbao.cn/img/2007-06/06/0706yx4.jpg

 

冯骥才伉俪在公益画展开幕式上 

 

  冯骥才在金陵公益画展期间,特别走访了东南大学,为那里的上千名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专题讲座。席地而坐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感动了冯骥才,几年来一直为民间文化抢救而呼吁奔波的他,在这里感受到了温暖,许多小卡片从台下不断传递到他的手中,都是学生们对民族文化最关切的问题,有的学生还自愿报名希望利用暑期做义务的田野考察者,为民间文化抢救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冯骥才的讲座赢得了阵阵掌声,他在年轻的志愿者中看到了希望。“面对商业社会的冲击,我们的历史文化出现了‘空巢现象’,在我们为那些不知不觉就会被推土机推去的古村落与城市的历史街区心怀忧患之时,是否知道它们已经出现了可怕的‘文化空巢’?我们为了钱把自己掏空了,我们用暴力把我们的文化给扫荡了,那些古村落和历史街区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内涵被掏空了,失去了见证物的历史会变得虚无缥缈,建筑残存的古村落大部分已徒具美丽的容颜。”

 

  “我在天津大学教书,有一次我的研究生们来找我,三个女孩子,想当超女。我说你知道超女是商品吗?一个女孩马上说了一句,商品有什么不好……

 

  “做超女你就要做好有一天被清仓处理的思想准备。商业文化的残酷性就是商业文化不追求永恒的,商业文化不对文化本身负责任,商业文化只需要从文化里谋利,商业文化不需要建设,对于原有的文化是挑选卖点,能成为卖点的就要,不能成为卖点的就抛掉。商业文化一定要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原有的文化进行解构,重新改造,把表面的能成为卖点的拿出来,对文化不负有任何责任,不负有传承责任。在商业文化的霸权里面,文化菜单就剩下两道主菜,一个是名人,一个是时尚。

 

  “媒体的主菜就是名人,名人的逸事、车祸、绯闻都成为公众的兴趣,是现在大家文化生活、文化消费里重要的一道菜。还有一个就是时尚。现在的时尚和唐代尚肥、楚王好细腰、20世纪30年代流行旗袍不一样。现在的时尚是商家事先制造出来的,明年流行紫色,他就先造势紫色,然后明年再生产紫色。所有现代的时尚实际都是商业的陷阱。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人们是孤独的、浮躁的,没有人对你的文化负责,你也不会对你心灵中的文化的建设负责,在这样一个商业社会里,人不可能深刻,这就是我们一个时代的、文化上的一个问题。

 

  “现在包括山西的煤贩子,已开始到农村买村庄了。他们把村庄‘打包’装修一下,两边都搁上熊猫抱着足球那样的垃圾桶,然后再编点故事,一般都是一个老爷有六个妾,参观时非要领你到一个黑屋子里说,这是老爷金屋藏娇的地方……

 

  “我们保护濒危的动物,但是不保护我们濒危的文化。我们的城市在“旧城改造”这个荒唐的口号下,已经变得完全一样了,没有人怜惜它。如同那句老话,新的不来,旧的一定要把它毁掉。面对文化,我们中国人缺乏历史感。去过欧洲的人,都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每一个欧洲人对自己文化的历史认同,包括农民的家里面,都会把他老祖奶奶的一把椅子放在非常显眼的地方,它是充满了个性的,充满了历史记忆、情感记忆的。

 

  “文化在大量丧失,最近我在忙的一个事情就是中国古镇的调查。现在中国的村落,除西塘、周庄、同里、乌镇这几个所谓的江南六镇保护得还比较好,但是基本旅游化了。中国的古村落正在迅速消失。作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子项,我们请了民俗学专家张道一的学生,他对山东那里的民居做了个调查。中国到底还有多少村落?我给了他三条标准:第一,鲜明的地域代表性;第二,村落基本体系完整;第三,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俗,有自己的民间艺术,或者有他的民间艺术传人。我们想三年之内搞清这些问题,希望向中央建议,对整个遗留下的古村落,能不动的就千万别动了。

 

  “曾有一个法国女人,她在贵阳专门找寻100年以上的那些苗族的银饰,项圈、手链还有刺绣非常漂亮的老的服装,她在每样东西上加个标签,标上什么年代,什么样的人家,干什么的,属于哪个村寨都写得很清楚。她在贵州说了一句很狂的话,她说15年以后中国的少数民族到法国来看……

 

  “过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时,请来了大量的民间艺人来到北京,这些人有民间的乐师、琴师、画工、手工艺人、绣娘,还有各种各样身怀绝技的人,也有山东鲁西南地区印木版画七八十岁的老人,我觉得每个人身后都是沉甸甸的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人在大量消亡,他们后代对他们没有兴趣。前一段时间我去贵州访问,黔东南地区有32个少数民族,每年有40万人到江浙一带打工,这些女孩子们也被商业文化弄得眼花缭乱。到春节,把什么任贤齐、毛宁的盘子都带回去了,一到村寨里面那些女孩子都围过来,然后被吸引,也出来了,这些人回去以后完全换了T恤衫、牛仔裤,完全不一样了,而且给那个地方带来一个很大的冲击,现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说少数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每年都有两三个村寨不再说母语。

  

  “前几年做了件事,就是把贵州所有民间艺术做一个普查,请了当地很多大学的学生,把贵州的9个地区,85个县,几千个村寨,大到民居,小到荷包,做了全面的普查,然后做了个信息库。我在两会提过一个提案,就是重要的古村落全要建一个博物馆,把这些东西留在博物馆里。”

 

  我们一代一代能够交流,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文化。文化不只是语言,我们用的是同一种表情、同一种方式,我们有相同的感应,这种感应就是文化造成的。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文化,热爱我们的母亲。正如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所做的事情,莫让商业掏空文化,尽心尽力拯救我们身陷困境中精神的母亲,“民间文化是我们精神的母亲,她的乳汁滋育过我们每一个人,使我们拥有自豪的文化身份,但是在全球化的狂飙中,她正在被摧折。是袖手旁观,还是义不容辞伸出双手拯救她,我们当然选择后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