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骥才丁亥(2007年)公益画展观摩展(《今晚报》2007年6月8日报道)

(2007-06-08 17:21:57)
标签:

水墨诗文画展

分类: 绘画新闻
 冯骥才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二次“卖画”
精卫是我的偶像
 

     本报讯(记者高丽实习生郭婷)为期三天的冯骥才丁亥公益画展观摩展,今天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北洋美术馆展出。观摩展结束后,这批画作将于本月中旬送往南京和苏州与观众见面,并以义卖的形式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筹集资金。

    在冯骥才看来,“卖画”犹如“卖血”,作为艺术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但是,为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他第二次拿出了自己的心爱之作。“这一次,当我把两年多来的绘画精品拿出来卖掉,以支持艰难的文化遗产抢救事业,心中的矛盾加剧地较量着。并非我不够慷慨,而是这些画都是我的心灵之作。我说过,艺术是艺术家心灵的闪电。它是心中的灵性,只有偶然出现。这也是我的画数量不多和很少重复的缘故。我一向十分珍视自己的画作,不肯拿它去换钱。此时可以说,这些画不是从我手里拿出去的,是从心里拿出去的。”

    2004年,冯骥才在天津和北京举办了自己的第一次公益画展,当时就有人问他:“你靠卖画能救得了中国的文化遗产吗?这莫不是精卫填海?”“精卫填不了海。精卫是一种精神,一种绝不退却、倾尽心力乃至生命的精神。我尊崇这种精神。它是我的偶像。”或许正是凭着这样一种坚定信念,几年过来,冯骥才的名字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记得甲申年在京津举办第一次画展时,我将自藏多年的两幅画《高江急峡》和《树之光》卖掉。虽然价钱很高,一位好友却对我说,你不该把这两幅画卖掉。我承认,这句话加重了我心里的矛盾。因为我的画一如文章,无法重复,也不能重复。记得作前一幅画时激情飞扬,溅得满身水墨,后一幅画光线之强烈竟使我自己愕然。”冯骥才说,当时认定这样大规模卖画的事只做一次;然而事过两年,又要义卖画作了,而且是自己两年来绝大部分的心爱之作。应该说,此次公益画展是冯骥才又一次自相矛盾和自我战胜后的行动,在这次行动中看到了自己依然站在当代文化的前沿上,并且很高兴自己没有退缩。“其原因既简单又直接——我们的文化遗产仍然身处危难,破坏和消亡的速度与力度大大超过抢救的速度与力度;特别是在这个物质化和功利化的时代,人们对这种文明受损的严重性尚不清楚,故而文化遗产全面受困,为其工作的人员极其有限,经费困窘得常常一筹莫展;我一手创立的专事文化抢救和保护的基金会始终处在社会边缘,仅此一家,无人垂顾,境遇尴尬。”

    作为一名画家,冯骥才舍不得卖画;而作为一名民间文化工作者,冯骥才更放不下自己的责任。“当我身在书房和画室,对个人的作品自然会心生爱惜。当我涉跋在广阔的乡土和田野中,必然又会对那些随处可见、一息尚存、转瞬即逝的文化遗产心急如焚。此时,个人一己的艺术得失怎样与大地文化的存亡相比?我说过,我们大地的文化犹如母亲的怀抱,我们都是在她的滋育中成长成人的。当母亲遇到危难,危在旦夕,怎么能不出手相援。卖画又算什么。”

    观摩展明天和后天将继续举行,展出时间为10:00至16:00。观众可以免费参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