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学作品 |
名画亲历记
冯骥才
三、挂画
在这些名画未入美术馆之前,我们早做好准备。温度20℃,湿度40°,适度的照明。连画前的隔栏都是按照文艺复兴风格特制的,这风格是一种古朴又沉静的美。馆内颜色也依照贝利尼博物馆指定的黑、灰和酒红三种颜色来布置的。但没料到最吃力的事情竟是挂画。
这些时隔数百年的绘画,画面大多出现裂纹,有如瓷器的开片;有的甚至剥落。一些布面画,比如卡乔里的《圣·玛尔蒂蕾》,织物早已失去弹性,经纬稀疏,十分松脆,仿佛一触即破。不少镜框的榫接部分都已松动。乌切诺那两幅木板油画从背面看,虫叮蚊咬,历尽沧桑,充溢着历史的美感,同时也近於朽败。安装在上边的挂件还牢固吗?而这些画的挂件是不同时代、不同人装上去的,全不一样。有的是一个粗大的铁圈或铁钩,有的只是一个小小生锈的铜环,能挂得住这些十分沉重的古画吗?有的画得四个人才能抬起来。北洋美术馆的挂镜线的高矮是固定的,挂这些画时,高度不一定合适。最后我们确定,画框上原有的挂钩只在上端起牵制作用,每幅画下边都要增加铁件,托底与承重。由於画件的大小不一,添加的金属件又不能被人看见,以免破坏观赏效果。所以每幅画承重的金属件都要量身定制,再三核对,画出图来,按图打造。为此,我已经有些神经质了。交给别人去挂不放心,每幅画都要亲自动手。谁想这四十九幅整整挂了两天半。每天十几个小时。挂好后夜里忽然睡不着,总觉得画儿要掉下来。
前一篇:《灵性》(连载二十四)
后一篇:《每过此径不忍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