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北洋书院 |
正在天大冯骥才研究院举办的“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摄影展,让观众结识了摄影家吴健,他用镜头记录下敦煌。他说——
是敦煌养育了他
是敦煌养育了他
本报记者高 丽 实习生马 丽
昨天下午,记者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找到吴健时,他正躲在展厅的角落里搜集观众对展览的反响。衣着平常,谈吐朴实,这位摄影展览上的主角被不认识的观众忽视了。曾经做客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的吴健,从18岁开始就和敦煌有了不解之缘,作为摄影家他始终将镜头对准敦煌,他的经历让人感动,他的作品给人震撼,但接受采访时,吴健说自己想说的只有一句话:“是敦煌养育了我。”
吴健的名字和敦煌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的主任,他曾在北京、台湾、香港等地以及日本、美国等举办过个人展,这次来到天津是因为冯骥才的盛情邀请。吴健说,与以往相比,“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摄影艺术展有创新,来到天津给了自己好几个意外,收获了很多感悟。吴健没想到自己的作品第一次走进了大学的校园里,没想到冯骥才的奇思妙想,将敦煌两个杰出的艺术洞窟“克隆”到了展览上,没想到观众是这样踊跃,并且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很多让自己回味的话语。“1997年,冯主席那时在为央视纪录片‘人类的敦煌’写脚本,我来配合着做些工作,虽然这之后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拍摄停止了,但我们却因此结识并且保持了联系。冯主席一直关注敦煌,他一直想着要为敦煌做些事情。可以说,这次是他第一次在自己的研究院中举办摄影展,并且提供了场地和经费,目的就是把敦煌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展示给观众。”
有的观众到过敦煌,会知道那里的洞窟是分级别的,为了保护有很多是不对游客开放的,而有的洞窟你走进去时也因为黑暗,根本看不清壁上的绘画,只能借助手电筒微弱的光线看个大概。为了告诉观众一个真实的敦煌,吴健将自己的作品精中选精,第一次用飞天和丝绸之路两条线索平行展开,为观众参观增添了感染力。“很多观众不知道石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是冯主席想出了‘克隆’的方法,用摄影技术将敦煌第3窟和217窟按照1比1的比例在展厅搭建起来,这是在我的敦煌摄影展上第一次出现的,无论是光线、图案还有布局,站在里面我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到了明代,随着海上运输的开通,丝绸之路逐渐被荒废了,当时的人们都迁到了关内,敦煌这座沙漠中的艺术宝库逐渐被人们遗忘。只有到了1900年清末的时候,因为王道士奇迹般地发现了藏经洞,敦煌才又一次得到世人的关注。这也是20世纪初的一件大事。因为藏经洞的出现才掀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次文化保护运动。”吴健说,敦煌走到今天凝聚着很多人士的力量,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敦煌留存了下来,今天我们这一代去为之贡献,通过我们的展示传递给更多的人,是和他们的奋斗离不开的,这也是这次展览的意义所在。吴健说这几天他都在搜集观众的留言,有的大学生写下“我哭了”,还有一个六岁的孩子用拼音说,“不要再让外国人拿走了”……吴健说,这表明新一代的年轻人也对敦煌产生了感情,看了这些,自己感觉这就是展览真正的收获。
原本是为了不去当讲解员才拿起了相机,却没想摄影成了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吴健将自己的青春贡献在了戈壁滩上的敦煌,他用相机记录下的影像被广泛出版,他的创作领域还在不断拓宽,如今又在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带起了20多名学生。吴健说,作为甘肃人,自己从18岁开始就没有离开过敦煌,是敦煌养育了自己。“我们所处的不是好的生存环境,但却是做事的环境,只要你肯付出,就一定有收获,并且会是很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