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摄影艺术展(《今晚报》12月17号报道)

(2006-12-18 09:35:06)
分类: 北洋书院
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今晚传媒集团、敦煌研究院、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共同主办的“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摄影艺术展昨天开展——
身临其境感受敦煌(组图)
 
本报记者 高丽 实习生 马丽
 

http://211.94.198.10/jwb/images/2006-12/17/11663210957966552860194308693.jpg

 
冯骥才在展览现场为观众讲解
 

http://211.94.198.10/jwb/images/2006-12/17/116632109579634671982776699783.jpg

 
展品引起观众浓厚兴趣  本报记者 左 山摄
 
  昨天津门气温骤降,但凛冽寒风难敌观众热情,大家怀着浓厚兴趣前来观看“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摄影艺术展。冯骥才很是感动,他说:“今天寒风大作,很像敦煌研究院和保护工作者所处的环境恶劣的沙漠之地,使我们今天看到的展览更加接近真实。”

  走进天津大学的正门,就可以看到一张醒目的大海报,上面是丝绸之路上的驼队和一尊神态安详的卧佛。邀请函上印有一尊站立的菩萨,伸出的左臂是残缺的,传递了一种历史沧桑的美感。海报和邀请函的设计者是著名设计家陈栋玲。他说,在为这次展览设计海报时,见到这尊菩萨的照片时眼前一亮。菩萨神态美丽友好,犹如“敦煌维纳斯”,仿佛是在邀请和欢迎每一位参观者的到来。

  在国际级音乐大师喜多郎的《丝绸之路》音乐陪伴下,参观者走进北洋美术馆,开始了神秘的“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旅行。展馆的布置非常清晰别致,按照时间顺序由照片组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飞天衍变史,一部分是丝绸之路的全过程,好似两条平行线,从汉、魏、五代、隋、唐一直到元代;从新疆塔什库尔干的帕米尔高原开始,一直到长安结束。飞天不同形态的变化,展现的其实就是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飞天最早是印度能歌善舞的两个神,后被佛教吸收,并逐渐中国化。细心的观众可以一路参观一路感受,每个时期的飞天形象都不相同。从带翅膀演变成身飘彩带,从泳姿飞天、凭栏天女到手持乐器的伎乐天,从表情莫名到各具神态,从汉、魏时期的单一线条到盛唐以后的富于色彩……飞天壁画的演变一直贯穿在莫高窟的变化历史中。观众在展览中见到的所有照片,都是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主任、摄影家吴健拍摄的。为了敦煌,为了理想,他将自己的青春留在了那里,换来的就是一张张让人兴奋不已的相片。吴健还使用全息摄影技术搭建起了第3窟和第217窟,让观众置身其中感受敦煌。

  最里面的展厅中,是一幅幅珍贵的莫高窟大佛和菩萨的照片,形态各具、神情不一,让参观者惊叹万分。横卧于佛坛上的“卧佛”,轻柔的袈裟仿佛随肌肤起伏;有“敦煌最美”之称的大菩萨衣饰华丽,呈性感的“S”形,眉目传情。来自北京的几位著名摄影师站在这组照片前不禁感叹,无论是选取的光线,还是拍摄的角度,都是自己见到的以敦煌为主题最棒的照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