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爱女小札 |
最近,我所听到的,生病的孩子可真不少,巧巧也没能幸免。好在前后不过两天,虽然事情已经过去4、5天了,我还是想把她发烧的经历简单写写。
第一天:病起及初判断
发病时间:上周五(7月28日)一早。
主要症状:除了发烧以外,没有其他感冒症状。
分析病因:
1.巧爸爸感冒了,并正值传染性最严重的后期。本人还不自觉,抱着巧巧亲——因此,我严重怀疑,巧巧的病是被她爸爸接触传染的。
2.上周四晚,在卫生间,玩妈妈泡在洗衣盆里的衣服和水,把自己全身搞到湿透,后来,跑到奶奶面前,不等奶奶抱起,就在奶奶大腿上恨咬了一口,在奶奶腿上留了一个红红的牙淤印——巧爸爸咬住我当时不限制孩子,任其玩水,导致巧巧湿身后着凉。
28日一早,抱着从睡梦中醒来的巧巧,感觉她的额头有点发热,但想起,奶奶在前一天说过,当时也以为巧巧头热是发烧而实际没有发烧,所以就没特别在意,以为孩子刚刚睡醒,体温是要比平常高点。已经喂她吃过保婴丹。
中午的时候,奶奶在电话里告诉我,巧巧发烧了,精神不太好,打蔫,不爱下地玩,总要人抱,也不怎么吃东西,更别提喝水了。
当时,我正在上班,想起最近总听坛子里不少妈妈说自己的孩子在生病,正好向他们讨教讨教。
孩子生病,最着急的是家长。在此之前,巧巧只发过一次烧,还是因为打了百白破第3针后正常的发烧反应。另外的一次生病经历是上个月得肠炎。
所以,相对于巧巧上两次的“非典型性病症”,我对孩子日常中的感冒发烧是很缺乏经验的。
我先通过电话详细了解了巧巧生病的症状——就是发烧,几次测量体温的结果都在38.5度以下,没有任何流鼻涕、大喷嚏的感冒症状,舌苔发白。
我跟奶奶的建议,就是尽量给巧巧进行物理降温,想尽各种办法多多给小家伙灌水。
另外,通过咨询和查询,并结合对她发烧之前可能病因的分析,我基本上可以比较肯定的判断,巧巧的这次发烧属于风寒感冒,并且程度不算严重。
那对症下药吧,正因为找到了病因所在,我的心里也感觉多少有了底,下一步就是如何给孩子消除病症,尽快恢复了。
一个妈妈根据自己的经验,建议我尽量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给孩子退烧,同时结合食疗法——给孩子喝姜汤。我觉得这个妈妈的建议很有道理,并且我坚信适当的生病对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统也是一个锻炼。
直到下班前,我通过电话“监控”(其实,那哪是我能控制的了啊)巧巧的病情,“遥控”奶奶实践我自己对巧巧的“诊断”后所下的“治病方案”:每隔1小时喂一片VC+多多的白开水+适量姜汤——也可谓中西土洋结合了吧,呵呵:)
(现在想想,我这妈妈当时也算够胆儿大的,也不怕把孩子的病给耽误了。)
但是一回到家,没等我问巧巧病情的进展,奶奶抢先向我抱怨:听你的白天吃了一片VC,但这孩子根本就不肯喝水呀,姜汤更是灌不进去。
好吧,下面该妈妈来了,继续灌水+灌姜糖,但其结果和奶奶白天一样的属收效甚微。
在我费力的喂、孩子奋力抵抗的过程中,我们都出了一身汗,多少算起到了发汗的作用。
LG下班的时候绕道大姨家带回了些孩子服用的药,也算巧,LG表妹的女儿——彤彤也发烧了,不过烧的温度可比巧巧高多了,39度多,还咳嗽,白天就去儿童医院打过点滴了。表妹晚上来电话,又跟我们学说了学说在儿童医院看病的场景。听得我们一阵头皮发麻。
巧巧白天精神不太好,睡的不太多,蔫蔫的,一直要人抱,我在家的时候,她几乎就是粘在我身上了,奶奶不是说过“生病的孩子更爱磨人”嘛。
翻了翻从LG大姨家拿回的药,其中,有同仁堂的“儿感清”,以前就听奶奶说这个药治孩子感冒流鼻涕特管用,仔细看了看说明,“主治”那条中也写到“对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热......”,嘿,正好对症。于是,在巧巧上床睡觉前,给她强喂下去一支。
夜里,一直搂着巧巧睡,感觉她的头好热,脖颈处也一样,但身上、四肢和手脚温度还好。(也算巧了,第二天就在报纸上看到,一般3岁以下的孩子发烧都是这样的,那是因为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未完全,热度无法通过末稍神经传导出来,身上、四肢和手脚温度不热并不代表孩子就体温正常)
后半夜的时候,大概2点左右,巧巧哭了起来,一量体温,39度!来不及细想是因为我抱她太紧造成的体温升高还是病情加重了,发烧到这个温度,无论如何是要给退烧药了。
听到动静,本来就没睡塌实的奶奶也爬了起来,拿出为应付上次发烧反应而准备的小儿退烧药——泰诺林,喂下去一勺。
吃了药,没过太久,巧巧就又睡着了。
我的宝贝巧巧真是个乖孩子!以往,总听别人说起,自己的孩子生病,孩子如何整夜整夜的哭闹、磨人,大人如何整夜整夜抱着、溜达着,一般孩子病也差不多快把大人给累垮了。
第二天:没加剧也没好转
第二天正好是周六,巧巧一觉睡到快7点醒来。
想给巧巧测个体温,但这小人家死活就是不肯,真是越大越不好摆弄。好歹和她爸爸两个人,想方设法的给她量了一下,38度了,比半夜下来1度,看来退烧药是起作用了。
奶奶说:小孩不会装病,有一点精神头儿就要玩——巧巧就是这样的,或许是病症减轻了,或许是周末了,爸爸妈妈都在家了,她显得精神要比前一天好许多,也有了些食欲。
早上,巧巧不但在我的“引诱”下,我一口她一口的用我的水杯一起喝下去好几口水,早饭还吃下去小半碗小米粥,并且,自己还要求下地玩了。
一天之中几次想给她量体温都遭到她强烈的抗拒,即便给她在腋下夹上体温表了,坚持不了多会儿,都会被她给拔出来,这一天想知道她确切的体温还真不容易,凭着感觉摸摸她的额头、脖颈,还是发热的感觉,但应该不到38度5。
还有,艰难的对巧巧实施着和前一天差不多的治病方案。
傍晚时分,表妹打来电话,这一天他们从早上不到10点就到儿童医院了,当时看病的队伍都排到大门外好远了,他们拿的是480多号,如果想输液就是618号,等他们看完病从儿童医院出来,都已经下午5点多了,他们走的时候,看病的队伍依然很长,排号到了1千多,净是孩子感冒发烧或者转肺炎、气管炎的,并且她还提到了另外一个什么名字的病,比气管炎更不好治,光这一天给孩子看病就花去700多块。
表妹的电话,让全家人的心情都变的沉重——
怎么办?巧巧依然在发烧,虽然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症状,但谁知道这样下去后果会怎样?会不会严重,也转为什么炎?
还有,家离儿童医院那么远,即便不考虑什么交叉感染问题,要不要也去那看病?不去儿童医院又能去哪?......
全家人简单讨论了一下,初步决定如果第二天(周日)巧巧的烧如果还不退,就带她去城北边的离家距离相对较近、治疗水平还算不错的北医三院。
说初步决定,那是因为,我这个做妈妈的对这个方案还是比较有异议的。
迟疑、焦虑、担忧、烦躁......我的所有心情全部交织在了一起。后天啊,周一下班的时候,我就要出差了,晚上不回家,不能陪巧巧,而我的孩子还在生病中。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此时,我,巧巧妈妈又做了个大胆(冒险?)的决定,只要孩子病情不往坏处发展,比如体温升高用药也控制不下来,或者再有其他新的状况出现,能不去医院的就尽量不去医院,继续采用物理降温等方法。
说实话,孩子生病的过程,不仅仅是锻炼和加强孩子自身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对做家长的心理、常识等方面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啊。
这一天比起前一天,我给巧巧增加了户外活动,上下午各出去玩了好半天(而前一天,巧巧都是在家闷着),巧巧也因此出了些汗,晚上正好洗澡加物理降温。
睡前又给她吃“儿感清”,先喂一支,全部吐掉在我身上,后又喂一支同前,几乎等于没吃,还惹得巧巧大哭了一场。
这一夜我一个人带着巧巧睡,还用毛巾包了个大“冰煲”给她冷敷。
(插句嘴:自夸一下哈,这个“冰煲”可是当年我爸爸觉得没用处要给扔掉的,并被我给“拣”回来的,一直冻在冰箱里,因为在此之前,我曾看到一般车载小冰箱里都是靠它起冰冻降温的作用的,我就一直坚信它是个有用的东西,没想到这次巧巧发烧还真派上了用场。)
整个夜里,巧巧满床滚着睡,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几乎都被她给睡到了,我也跟着她满床“滚”,虽然睡的不够安生,但是很安稳,巧巧一夜都没有哭闹,中间也没有醒来。
第二天天亮,奶奶过来直说:我怎么没听到孩子闹呢?呵呵,看来这一夜奶奶睡的也不错。
第三天:退烧了
又是新的一天到来了,巧巧在一头汗水中醒来,摸摸她的额头,很正常的温度,用了一宿的“冰煲”真的很管用。
起床后,给巧巧量了次体温——37度,略有热度,但接近正常了,我一直悬着的心总算塌实了许多,至于前一天大家商量的要不要带孩子去医院的问题应该也有了答案,当然就是不必喽:)
但是,一般发烧都要到下午体温会升高,所以,尽管,巧巧的体温基本正常了,我们还是没敢掉以轻心。
这一天,因为病症减轻见好,巧巧的精神好了,活动量也大了,出了不少汗,加上大病初愈,想必虚汗也跟着出了不少。
一直到了我最担心的下午,巧巧的体温没再升高,更趋于正常了。
奶奶开心的跟巧巧说:你可真给你妈争气,发烧两天就好了,真棒!
对于巧巧“速战速决”式的发烧退烧,并在两天之内“解决战斗”,我的开心和得意是不言而喻的。
一场病过去,对孩子来说,其自身的防病能力得到了锻炼和“进化”,对家长来说,更是一个提示:平时要多积累育儿保健知识,孩子有病了,即要做到不盲目不慌张,但也不能过于经验主义,有偏执思想。
BWT:
都说,孩子发一次烧生一次病,就会聪明一些进化一些。
周一的时候,我终于安安心心的去出差了。
在机场候机的时候,LG电话告诉我,白天奶奶带巧巧在院里玩,问巧巧:妈妈坐什么出差去了?
巧巧知道抬头望天,并用手向她看的天空方向指——平常,经常会有飞机从小区上面飞过。
而这是我们谁都没教过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