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锺书的诗

(2010-01-31 01:32:12)
标签:

杂谈

    钱锺书是学识广博的大学者,也是风流倜傥的大才子,一手搞创作,一手做研究,样样了得,我特别佩服。关于他的东西,我都很感兴趣,也特别留意。尤其喜欢他的诗。

    日前看黄裳的《珠还记幸》一书(三联书店1985年版),意外地看到了钱锺书和杨绛的手书字迹(原书第151和152页),其中钱锺书写的是他自作的一首七律:“辜负垂柳系转蓬,朅来块独此房栊。春还不再逢油碧,无远应难寄泪红。将石镇魂终欲起,倩丝绾梦亦成空。依然院落溶溶月,怅绝星辰昨夜风。”后面落款为“旧作书应黄裳大才人雅教”,带有钱氏一贯的调侃,不过最后既没有署名,也没有钤印。而从书体上看,还真看不出是钱锺书的字迹,黄裳自己也说钱“书法和近来腴美截然不同,是瘦劲的。”杨绛写的内容,是抄宋代陈与义的一首七律:“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我硕士论文做的就是陈与义,所以对这首诗非常熟悉,知道诗题是《次韵尹潜感怀》,其中“五年天地”一联深为钱锺书所激赏,在其《谈艺录》中有论述。而当时他们夫妻二人深陷上海孤岛,国家陷于战火之中,自身遭遇和当年陈与义在南北宋之交举家逃难的情况相似,确有令人起“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的感叹,而“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也的确是他们当时遭遇的真实反映。不过从书影上看,杨绛的字还是她后来一贯的风格,只是这一幅更显得有些拘束了,不如钱氏的洒脱。

http://s16/middle/46e4ea00h7e653779357f&690

                              钱锺书手书此诗的局部书影(来自黄裳原书)
http://s9/middle/46e4ea00h7e653971a3e8&690
                               杨绛手书此诗的局部书影(来自黄裳原书)

    钱锺书的这首诗,不见他的《槐聚诗存》一书,想是当时一时兴之所至的作品,不过在其《槐聚诗存》中倒有一首和这个差不多的,那就是此书最后的题为《代拟<无题>七首》的第二首。原诗是:“辜负垂杨绾转蓬,又看飞絮扑帘栊。春还不再逢油碧,天远应难寄泪红。炼石镇魂终欲起,煎胶续梦亦成空。依然院落溶溶月,怅绝星辰昨夜风。”,关于这组诗,杨绛有一段较为详细的介绍——《缘起》:“「代拟」者,代余所拟也。余言欲撰小说,请默存为小说中人物拟作旧体情诗数首。默存曰:「君自为之,更能体贴入微也。」余笑曰:「尊著《围城》需稚劣小诗,大笔不屑亦不能为,曾由我捉刀;今我需典雅篇章,乃托辞推诿乎?」默存曰:「我不悉小说情节,何从着笔?」余乃略陈人物离合梗概,情意初似「山色有无中」,渐深渐固,相电缠绵,不能自解,以至忏情绝望犹有馀恨,请为逐步婉道出。并曰:「君曾与友辈竞拟《无题》数首耶?」默存无以对,苦思冥搜者匝月,得诗七首掷於余前曰:「我才尽此,只待读君大作矣。」余观其诗,韵味无穷,低徊不已。绝妙好辞,何需小说框架?得此空中楼阁,臆测情节,更耐寻味。若复黏着填实,则杀尽风景。余所拟小说,大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由此可知,钱锺书这些诗原是应杨绛之请,为她写的小说中的人物“定制”的,不过诗歌本身确实写得不错,很是耐人寻味。

   仔细体味可知,这一首,乃是对书赠黄裳的那一首诗的改头换面而已。而那一首总体风格和李商隐的《无题》诗非常相似,首句和末句都用了义山无题诗中的意象和词句,另外还有模仿宋代晏殊的《寓意》一诗的意味。比如“春还不再逢油碧,无远应难寄泪红”和“依然院落溶溶月”等句,和晏殊诗中“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极为相似。可见钱氏对他的欣赏。

    其实,我读钱氏的诗,最喜欢的,还是他的那组赠杨绛的十首诗,原题是《偶见二十六年前为绛所书诗册、电谢波流似尘如梦、复书十章》。我第一次见到时,是读杨绛的《作品集》时,在前面扉页上看到钱锺书手书的,一见之下,即爱不释手。十首绝句依次是:

廿载犹劳好护持 气粗语大旧吟诗
 而今律细才偏退 可许情怀似昔时
 

少年情事宛留痕 触拨时时梦一温
 秋月春风闲坐立 懊侬欢子看销魂


 缬眼容光忆见初 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靧洗儿时面  曾取红花和雪无
 

远行汗漫共乘槎 始识劳生未有涯
从此繙书拈笔外 料量柴米学当家
 

弄翰然脂咏玉台 青编粉指更勤开
 偏生怪我耽书癖 忘却身为女秀才

 世情搬演栩如生空际传神着墨轻
 自笑争名文士习 厌闻清照与明诚
 

荒唐满纸古为新 流俗从教幻认真
 恼煞声名缘我损 无端说梦向痴人

百宜一好是天然 为说从来镜懒看
拈出夭韶馀态在 恰如诗品有都官
 

雪老霜新惯自支 岁寒粲粲见冰姿
 暗香疏影无穷意 桃李漫山总不知
 

黄绢无词夸幼妇 朱弦有曲为佳人
 繙书赌茗相随老 安稳坚牢祝此身

在这组诗中,钱锺书回忆了他和杨绛相识相爱直到老年的经过,而且送上了温馨的祝愿,其中充满了浓浓的情意。此诗是他晚年所作(1959年),钱氏读书广博,用典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来,读诗时,往往为了其中的一个典故,需要很费一些翻检的功夫。好在这组诗明白如话,并非意在炫博,而是以情深意切和精妙的比喻取胜,很能体现钱氏的诗作风格。

    第一首是总起,说自己结婚二十年来,多蒙妻子“好护持”,点出自己好“吟诗”,且对妻子情怀依旧,带出下文。第二首写“少年情事”,时时回想,“秋月春风”,思之“销魂”。引起下面诗歌的回忆。第三首,写自己初见杨绛时的情景,少女的脸颊犹如蔷薇花在牛奶中浸泡过一样,粉嫩光洁且滑润,这样的比喻可谓神来之笔,这还不算,下文钱氏更有奇想,说不知那时候的你不知洗脸时,是不是就好像把红花跟雪调和在一起呢?这样的笔法,也好比《围城》中的比喻一样,令人拍案叫绝。第四首,回忆夫妻二人同去海外留学的事儿,说自己始知人生之艰难,多亏杨绛操持家务。第五首赞美杨绛的文采,说她也是一个“女秀才”。第六首反用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对自己“争名”的文士习气表示后悔。第七首写自己因创作《围城》而给杨绛带来的“声名”被损表示抱歉(作者诗下原有自注云:“余小说围城出版、颇多痴人说梦者。”)。第七首用宋代欧阳修《水谷夜行》诗:“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表达对年老的妻子的赞美。第八首用“暗香疏影”的梅花来比妻子,说她愈老愈能“粲粲见冰姿”了。最后一首用一个典故总结: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杨修一同出征,途中在蔡文姬家中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有“黄娟、幼妇、外孙、齑臼”,这其实是一个字谜,谜底是“绝妙好辞”,即:黄绢扣:丝色(绝),幼妇扣少女(妙),外孙扣女儿的儿子(好),齏臼是接受捣辛辣之物的,受辛为“辞”字(古字受字旁加一个辛字,今作辞字)。钱锺书在诗中说自己没有绝妙好辞来赞美妻子,却有包含真情的诗歌来献给“佳人”,又用李清照和赵明诚“繙书赌茗”的典故说自己和她相随终老,也祝福她永远“安稳坚牢”。

   记得我有一次在讲解李清照的诗歌和她的《金石录后续》时,附带提到钱锺书的这一组诗,并且现场背诵讲解了一番,同学们也大为赞叹。回想当日,离现在也已经过去两年了,如今在这冷清的夜晚,独对孤灯,品读诗歌,回忆往事,也可谓“电谢波流,似尘如梦”者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