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剖一只麻雀——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

(2015-06-19 22:36:35)
标签:

骨刻文

好客山东

分类: 闲谈
“骨刻文是不是文字”终究是学术问题,而学术界之外的“骨刻文解读”更像一场游戏。当然,有人利用“骨刻文解读”图名谋利也是可以理解,但把所谓“骨刻文的解读”正式出版并满世界宣传,悬而未决的问题通过大众传媒误导非专业的大众,这是我极其厌恶的。“骨刻文的解读”之“集大成”就是《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一书,此书我并没有看过。按理说,没有调查是没有发言权的,但关于骨刻文的宣传中,所见最多的就是各式关于“骨刻文的解读”的报道,连篇累牍的从骨刻文发现伊始一直到上月就没在视野中消失过。这种脱离语言文字规律的解读在媒体出现越多,被蒙蔽上当的人就越多。若说骨刻文未经学界认同就传播是小疵,那外行人对“骨刻文解读”并加以宣传就是大恶了。

我每每要忘记那些“骨刻文解读”笑话的时候,它就如同雨后狗尿苔一样,不知道哪个犄角旮旯就冒出来展示一下风骚。上至《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下至各种晚报都不断传播这些虚妄之说。甚至,百度百科的诸多词条里,也总是能见到引用的“骨刻文解读”。我不禁疑惑,为何有如此大的生命力呢?于是乎,我选择观察了一个编辑百度百科词条的用户,抓了只麻雀,剖开肚皮看看里面究竟有几道弯。本文中并不想讨论为什么说《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是一株大毒草,也不谈那些没有职业素质的记者采编的似真实假的报道,而是要油炸一只麻雀,谈一谈于此书有关的传播学的问题。

百度一个用户名“花落虽无痕”的账户,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剖的麻雀。此用户注册于2012年,2013年2-3月间,此人于百度词条中植入《东夷文化与山东 骨刻文释读》一书的解读内容、图片,前后涉及约400个词条的内容、一千多个版本(附图1),甚至连“尿素”、“舟桥部队”、“石材”等这种词条里也挤进《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一书的内容(附图2)。另外,编辑“骨刻文书法”词条21次、“丁再献”词条19次、“骨刻文”词条12次、“骨刻文演变”词条12次、“骨刻文发源地”12次(附图3)等等——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若说此人是一个热心读者,应该没人会相信吧。当然,此类账户肯定还有很多,各色出于不同目的的人,都利用这种形式,暗中、从各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受众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于此人的身份,通过其各种词条版本的阅读,我的感觉,此人可能是山东省旅游局的工作人员或旅游行业的相关人员,极有可能是山东省旅游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根据操作的熟练程度,若来自农村则其年龄约30岁上下,若城市人口则可能接近40岁上下,经领导授意从事此类见不得人的宣传工作。2014、2015年,此人创建了几个关于山东旅游品牌的词条,诸如“儒风运河”“好客山东”“山东三珍”,仍在编辑有关山东旅游的词条内容。或许有人说,这可能是位热爱旅游事业的人。或许有这样的人,但哪个爱好者会反复编辑、更新这些词条:“山东省旅游局”词条——前后13个版本,“好客山东贺年会”词条——前后18个版本、“好客山东休闲汇”词条——19个版本(附图4)等等。而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的词条,此人前后更新了22个版本(附图5),这显然是在日常性的维护更新。于是,拼命在各类词条里硬塞《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一书搞鬼者的身份也就很明显了,其账号曾经申请百度知道的行家认证,实名认证就是山东省旅游局(附图6)。

当然,这些传播手段很是正常,在这个年代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上段查考此人身份并不是分析的目的,而是要知道我的疑问要向谁质疑——这400个词条里《说文解字》出现的频率都没这么多,你山东省旅游局凭什么把《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塞到我们视线里!你一个旅游部门,以一己之私,污染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何道理!且不说宣传的内容对错,仅就宣传手段而言,任何违反既定社会规则的行为,往大里说都是反社会的行为,这是愚弄大众。

《东夷文化与山东 骨刻文释读》发行仪式有山东省社科院的支持、读丁再献新著<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有感》的作者也是山东省社科院的副院长,细一打听居然也不是搞语言文字的,而是搞文化研究的。2013年《东夷骨刻文字研发与利用》(文化专项类)被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而在立项一年出版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居然就是论证,此课题的立项申请人竟然是“山东省旅游局”,课题组成主要成员就是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丁再献。很难让人相信,语言文字的研究,竟然是旅游局之类的单位在搞。与旅游文化有关的部门,竟然把一个未经学术统一肯定的、是否存在的“骨刻文”,以非学术性的、并未被广泛认同的解读,并作为文化进行宣传,这真是天大的笑话。

汉代王充在《论衡》里说:“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於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在这场宣传中,有多少不了解的人被这种虚妄之言所迷惑。儒家祖地竟然在上演这种闹剧,我这个山东人已经不好意思在山东呆了。旅游局有个口号叫:“好客山东”,客人还是别来了,我们山东人羞于见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